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媒体:中国五大淡水湖生态“转势”艰难(2)

2017-05-07 编辑:

  洪泽湖不少湖面被围网养殖,圈圩密布湖边。记者坐快艇调研时,时常迷路,不得不依赖导航。据洪泽湖相关管理部门介绍,养殖总面积按规划应为20多万亩,但实有70多万亩。在洞庭湖一些水域,多地圈圩导致“哑河”遍布,河内一汪死水,水质有的沦为劣Ⅴ类。

  中央环保督查组在督查时指出,太湖流域内9000余家畜禽养殖企业,无治污设施的约占三分之一,一级保护区内约80%无治污设施。截至2016年7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就有1961家养殖厂,一些湖泊大面积草洲被犁成四方田块露出沙土,草洲边缘还筑有高大的围堰,经营者有水时在围堰里养鱼,没水时就围垦种植。

  有研究显示,“五大湖”区一些耕地偏施氮肥导致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而滥用劣质磷肥则会带来砷、镉、氟、汞、铅、三氯乙醛等污染。日益增多的农村和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让充当“接纳者”的大湖不堪重负。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上述问题,对“五大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首先,必须警惕富营养化渐趋“病入膏肓”。

  受访专家谈到,对于“五大湖”这类“温暖的浅水湖泊”来说,富营养化是一种会最终可能演变成“癌症”的水体“肥胖症”,不仅导致饮用水源受到严重威胁,水域生态功能如鱼类产卵场、生物栖息地、游泳或娱乐功能也面临丧失威胁。

  据了解,目前“五大湖”沉积物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盐,内源污染负荷很大。风浪扰动使湖体沉积物与水体的营养盐交换十分频繁,能够迅速补偿水华暴发期间的营养盐需求。

  随着湖水变浅、水域变小,“五大湖”上述问题若得不到应有重视,就可能面临日益恶化的危险。从目前情况看,“五大湖”代表富营养化的浮游藻型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稳定,也越来越顽固。

  有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太湖已进入了中富营养状态。虽然治理力度大,但沉积物营养盐还在增加。2016年卫星遥感监测信息显示,太湖一遇水文、气象异动,蓝藻水华就可能随时暴发。

  巢湖直追太湖进入了中度富营养行列。其中,西半湖问题突出,从空中俯瞰有时湖水如刷了“绿漆”。

  “五大湖”中,洞庭湖、鄱阳湖情况稍好些。但洞庭湖依然受总磷、总氮、粪大肠杆菌等污染问题困扰,一些水域狭窄、水交换不畅的水域水质还在恶化。

  东洞庭湖近年来已达到中富营养化状态并出现局部蓝藻水华,存在大面积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鄱阳湖水质总体尚未完全摆脱下降趋势,水系一些河流Ⅰ、Ⅱ类水所占河流长度有下降苗头。

  其次,必须重视湖泊加速退化难以遏制问题。

  相关权威研究指出,长江中游以湖泊为代表的湿地受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影响,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历史上看,昔日的云梦泽早已不见踪迹。曾“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支离破碎,一些曾经繁盛的物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湖泊的环境净化功能、水量调蓄功能等都在不断降低。

  受访专家认为,湖泊退化会导致其所在地区水文格局和区域气候变化,进而导致这些地方生态承载能力、抗干扰能力、可恢复能力降低,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乃至丧失、多样性基因和各种化学元素灭绝、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永远消失等生态灾难。

  对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湖区多位受访干部群众和业内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五大湖”面临的生态问题,“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其一,开发性条款多,限制性条款少。

  多位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新侵湖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是当前仍未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相关地方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执法依然单一从“促进发展”出发。例如,违法超标排污,环保部门只能一次性处以应征收排污费的数倍罚款,涉湖建设项目不经环评审批擅自建设,往往依法“责令补办”,而“责令恢复原状”缺乏强制措施。

  其二,水域无序开放,缺乏监管。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走水路,奔小康”成了洪泽湖沿湖村镇的致富口号,鼓励圈圩和围网养殖。

  “有的农民借款投资搞养殖。一旦遇到清理整治,就坐在挖掘机爪子里,甚至还威胁要‘喝农药’。”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一位干部说,长期以来,水域的无序开发,缺乏基层组织的有效监管。甚至有的镇、村一级的组织还鼓励农民搞开发。江西省林业厅一位干部认为,一些乡镇政府虽在承包合同上注明了不能从事破坏行为,但出于利益考量,往往不会对农民的无序开发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其三,对控污的认知仍不到位。

  “在有的地方,公检法等机关对民间环保诉讼案件,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当地群众也不了解应如何依法依规处理农业污染问题。种养业者尚未树立起绿色生产的理念,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湖南、江苏及江西等地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这样认为。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