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尔CTO赵峰:孕育3600家小微企 母体海尔之变
2017-05-05 编辑: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伊言
导语:传统家电巨鳄不断求变以拥抱变革时代,技术大拿迈出象牙塔以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两条平行线的交汇击起时代回响。
在崇尚技术创新的信息年代,来自微软亚洲院的高尖人才被视为“抢手竞品”。相比被互联网公司挖去的头版头条,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峰出任海尔家电产业集团CTO所激起的涟漪要平缓得多。
2015年9月,赵峰离开了扎根近十年的微软,选择进入制造型企业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出任海尔家电产业集团CTO、副总裁。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职业选择。从诞生出人类历史第一台电脑的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到微软总部雷德蒙研究院,再回到中国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赵峰为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奉献了人生中最为光辉的十余年。
而与此同时,海尔集团在张瑞敏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和转型。21世纪初,一套“人单合一”模式开始进入海尔的每个角落,要让近7万的庞大体系变革成自制,工业互联网平台、透明化的互联工厂等超前的新概念被引入铿铿锵锵的生产线。在海尔母体之下,通过对三洋电器、通用电气的收购和投资,让海尔已经晋升为集中日美品牌于一身的真正家电帝国。而日日顺物流、胶州互联网工厂等生态体系的延展,正让传统的海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和契机下,赵峰为什么会选择海尔,海尔为什么会需要赵峰,个体与庞大系统的求变创新如何能够一脉相承,在物联网时代,在智能家居的需求和口号不断高喊的同时,家电帝国该如何应对和承接?
智东西来到青岛海尔总部与赵峰博士进行深入交流。在海尔园走访与赵峰博士对话中,智东西观察到作为一家老牌制造业,海尔在管理和战略层面都植入了深刻的互联网思维,让人很是意外。为应对物联网产业升级,海尔采取的进阶式战略思路和布局打法十分颇具借鉴意义。
一、职业选择与角色转变从三十余年的学术和研发生涯中跳出,从跨国西方文化企业到中国制造品牌,对于赵峰而言谈不上轻松的挑战,这之中的考量和权衡是什么?
谈及很多前同事选择互联网公司的转身,赵峰认为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互联网在实体经济的机会更大,“第一波互联网企技术造就了移动、社交、搜索等领域的成功企业,接下来互联网发力的点应该回归到实体经济上”。
制造业面临的转型需求,包括技术引领,市场引领和管理的引领。技术是换道超车的保障,从而驱动业务上的创新,赵峰认为,海尔家电产业集团CTO管理者角色和在微软的研发管理本质相同。
对于面对众多制造型企业,为何选择海尔。这个问题在我们走进海尔园的那一刻,似乎得到了一些模糊的答案。通过近12年的践行,在海尔的架构体系下,“平台主、小微主、创客”取代了老旧金字塔式的上下层级关系。小到专车队的自运营和平台接单,大到业务线的自负盈亏,很难想象到这样一家曾经还被贴着“国企”标签的大公司,其扁平式架构和互联网思维已经落实得如此彻底。
“牢牢抓住用户为中心,快速反应,这是互联网产品思维在实体产业中的体现”,赵峰表示,转型除了技术创新和研发技术管理外,还需要充分调动海尔的制造资源,更好为用户体验服务。
海尔的优势在于资源,开放体系,需要在海尔能够落地,第一需要建立核心技术能力,第二,通过开放建立汇聚更多的能力,生态的推动和构建很重要。
二、如何理解物联网与人的关系?在赵峰博士职业生涯中,“物联网”、“传感器”是两个绕不开的课题。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获得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在现代计算机产业的诞生地施乐帕克研究中心,赵峰领导的智能物质项目和马克-魏瑟博士领导的普适计算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有关物联网与智能社会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计算机领域。
后续,他曾领导开发了微软研究院传感尘埃、微型网络服务、SenseWeb和SensorMap、数据中心基因组、焦耳计量器以及GAMPS数据压缩等多项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看物联网从字面上理解是物的连接,其实这是狭隘的,物联网不能停留在传感网的范畴。物联网也不能停留在技术的视角,更多要从业务,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角度来看待和解读”,谈及物联网的本质,赵峰表示。
他认为,所有科技创新都要围绕用户为中心开展,物联网也是,核心是人,是将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服务,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无障碍的连接,服务于人的需求,用户的体验。它将改变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的互动模式。通过物联网,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利用和掌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