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入局共享单车,摩拜、ofo跪舔求流量
2017-05-04 编辑:
“留给创业者的颜色不多了。”
满打满算,从街头密集出现各种颜色的自行车至今也不过一年。在资本巨浪裹挟之下,创业公司们争先入局。
“老品牌”尚立足未稳,“新单车”又蜂拥而至。众多中国大城市的街道两旁,已被彩虹占领——一道由共享单车描绘的彩虹。
雨若停了,太阳出来了,这道彩虹何去何从?
入口之战
如今,橙黄两大派系早已从最初的“拼投放”拉新、占领市场的打法,演变成了“拼爹”和“拼靠山”的不讲理套路。
4月末,蚂蚁金服宣布亿元入股ofo,随后又宣布将共享单车纳入“扫一扫”入口,目前已经支持解锁包括ofo、永安行、hellobike、小蓝单车、优拜单车、funbike六家单车企业,覆盖全国50个城市的600万辆共享单车。
也就是说,只要你信用分足够高,就可以直接用支付宝扫走骑行。
对用户来讲,此举可谓在“易用”维度上又加了一个沉重的筹码;对单车企业来说,多了一条大腿,以及一个流量入口;而对于支付宝,则将众多品牌的单车用户的线下应用场景打包收割。
支付宝开放入口,微信也没闲着。据说,当初谈判把摩拜单车的小程序引入微信钱包九宫格的时候,是马化腾直接带着张晓龙和摩拜高管谈的。
被坐拥近9亿用户的微信加持,实在是让摩拜心花怒放。
摩拜方面称,自从接入微信后,数据和用户增长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个月,摩拜app的月活环比增长了200%,新增2400万注册用户。
摩拜单车CEO更是欣喜的告诉记者,使用微信小程序的用户中的52%都下载了摩拜单车app。摩拜单车小程序在微信正式发布小程序当日就首批上线,一时间获得了数百万级的访问量。
根据摩拜单车、ofo投资人披露的财务模型,在理想情况下,中国市场一年的收入规模可以有180亿到300亿人民币。
尽管和大约5000亿元市场容量的网约车相比,单车仅仅只是小弟,但在资本圈看来,这个行业有着无与伦比的、被互联网模式加持过的高频性——易用、随需随取、用完即走……
共享单车的客单价约在0.5元到1元之间。按照投资人的说法,如果取180亿作为基数,那么每年大约可以产生180亿个订单。折合到每天,就是5000万次订单交易。
这就是为什么共享单车虽然看起来不赚钱,但仍然有那么多势力群体争先恐后地蜂拥而至的原因——它有着成为下一个入口级应用的巨大潜力。
场景之争
仅仅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从之前的线上支付到现在线下场景的使用,竟然成为了人们生活、支付的不二选择。而在这一演变背后,阿里和腾讯的对抗,现在看起来只不过才刚刚开始。
当年,它们是为了培养用户线上支付的习惯,而现在,又迅速转身引导用户适应线下场景支付带来的便利。
微信选择摩拜的意图非常明确,把摩拜视作其支付功能价值延伸的一大重要部分,而且,还是线下。
资本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坊间早有传闻,在被滴滴投资之后的ofo,一直面临着创始团队被“清洗”的尴尬。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来看“4月底,ofo接入滴滴”的消息,你肯定会觉得别有意味。
资本可以抱团取暖,公司可以握手言和,但这堆自行车呢?
各地政府正在或已经开始了对共享单车进行限制,来削弱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负面影响。比如北京方面出台的政策明确指出:政府要对区县单车数量进行动态管理,并要求限期召回、整改、销毁无GPS的共享单车。
到5月底,北京将对单车数量进行限制,所有共享单车企业将共同分割已经明确的市场规模,加之单车停放地点逐步明确,单车企业的竞争将越加激烈。
从O2O到共享经济,钱烧来烧去,仗没完没了。早有优酷和土豆、去哪儿和携程、美团与大众点评、滴滴和快的……等欢喜冤家们在前,斗得是你死我活,最后还不都是两两相拥变成了一家人?
单车界又凭什么例外?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