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三年 微软智能云服务构建本土竞争优势
2017-05-04 编辑:
在云服务市场,微软呈现出加速追赶亚马逊的迹象。
亚马逊4月28日凌晨披露的2017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该公司该财季营收为357.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AWS云服务营收36.61亿美元、同比增长43%。在亚马逊营收版图中,AWS云服务所占比重已经超过10%,但AWS营收增长率已从高峰时的81.5%下降到目前的43%。
微软同日披露的2017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微软该财季实现营收221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云计算部门营收为67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值得注意的是,微软云计算收入比重已经超过30%,特别是Azure营收同比增长93%,展现出比亚马逊AWS更强劲的市场活力。
在竞争态势更加激烈的中国市场上,微软的智能云服务也展示出比其他外资云高出一筹增长态势。微软中国上月中旬举办“微软智能云与中国客户伙伴共赢三周年媒体沟通会”,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告诉懂懂,过去3年微软智能云Azure云计算规模已经扩展1倍,而未来的12个月,微软智能云Azure的云计算规模将再提升一倍——显然,经过三年的积累与沉淀,微软云在中国市场开始进入加速期。
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
相比之下,亚马逊尽管2013年就试图把自家云服务带入中国,但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合法、合规落地实际上是在2016年9月。加上亚马逊AWS在2017年年初出现宕机事件,也让AWS在中国的发展再次蒙上阴影。
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云服务
也许当初亚马逊AWS、微软智能云Azure面向中国布局的时机、方式等,已经决定了他们今天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
中国云计算时代的开始,是以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的。在此之前,亚马逊AWS已于2006年3月在美国上线,IBM、谷歌、微软等随后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云服务。
但在进入中国这件事上,微软和IBM是最先行动起来的,其中微软智能云Azure最终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落地的外资云服务。
在全球四大云计算巨头中,微软云服务是较晚商用的一家,却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一家,这体现了微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微软2011年10月启动“月饼计划”,积极推动Azure入华事宜,2012年11月1日与国内中立的IDC厂商世纪互联正式达成协议——微软将产品、技术交付给世纪互联,由世纪互联运营中国首个国际公有云平台Windows Azure和Office 365。
微软启动“月饼计划”前后,正是中国媒体披露,“工信部酝酿对ISP(互联网接入服务)和IDC(因特尔数据中心业务)重新审核发牌”的时候;而工信部2012年正式宣布重启IDC牌照审发以后,微软已迅速与世纪互联达成了合作。
此后不久,IBM“蓝云”也选择与微软同样的策略,通过与世纪互联合作,落地中国市场,但终是晚了半年多时间。
而亚马逊AWS是在微软与世纪互联达成合作以后才将入华事宜提上议事日程的,在2013年12月,与北京、宁夏政府和宽带资本旗下的云基地合作,以北京为前店、宁夏为后厂,由云基地在中国运营、管理亚马逊AWS。遗憾的是,由于不符合相关监管规定,亚马逊AWS在2016年5月收到主管部门下达的《整改通知书》。此后不久,亚马逊在2016年8月1日又宣布与光环新网达成合作,基于光环新网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由光环新网提供并运营北京区域的亚马逊云技术及相关服务。
这就意味着,亚马逊AWS是在上线十年以后,才合法、合规地落地中国,此时,微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已成功在中国商用Azure以及Office 365等云服务两年了。
本土生态系统共赢模式
目前,世纪互联经由微软授权,在北京、上海运营着两个互为备份的Azure区域,确保安全可靠的日常运营和快速的灾难恢复。世纪互联经过微软培训和严格认证的全职技术人员也已经超过400名,他们负责Azure和Office 365在中国的日常运营工作。未来一年,微软智能云服务在中国市场上的资源投入将在此基础之上翻倍。
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在2017年4月举行的“微软智能云与中国客户伙伴共赢三周年媒体沟通会”上告诉懂懂,微软Azur过去三年在中国已经推出超过60项云服务,在中国的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在中国的企业客户数量已经超过8万家;同时,Office在中国已服务超过120万个付费企业用户和超过2000万个教育行业用户。
除了更早合法、合规落地之外,得当的本土市场策略也是微软云服务在中国能够取得更好业绩的重要原因。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营销及运营总经理康容总结认为,微软在中国主要是“依靠合作伙伴”,因为“合作伙伴比微软更了解本地用户,他们做的解决方案是微软做不了的。他们做了微软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扮演了最好的角色。”同时,“只要愿意做云的合作伙伴,微软都欢迎。”康容表示,微软坚持生态链共赢。
微软智能云服务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联想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当中,微软是最成功的一个,这是因为微软是用中国的视角,做中国的业务。”
云角是微软智能云的金牌合作伙伴,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总结为什么选择与微软合作时表示,因为“微软的产品线是最全的”。
微软自2012年11月宣布与世纪互联合作、并于2014年3月在中国正式商用Azure和Office 365以来,已通过“凌云计划”由ISV向CSV(云服务商)转型,投入真金白银向成百上千的中国企业提供免费的Azure服务、软件和开发工具等,从而不断完善微软在中国的云生态系统。
申元庆表示,未来,微软将继续加深与中国云计算产业和云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立足本土运营,发挥技术优势,致力于将微软智能云打造成安全可信、成熟高效并且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创新平台,帮助更多中国客户、合作伙伴、开发者赢得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
基于用户需求的竞争优势
微软云服务能率先落地中国,并在全球市场上形成对亚马逊AWS的加速追赶,还与坚持混合云的差异化竞争密不可分,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微软云服务平台上的运行,相信微软云服务将取得更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尽管许多人会认为,微软混合云战略是为了方便,因为微软仍在制造和销售大量传统内部部署的企业软件,包括SharePoint Server、Exchange Server、Windows Server、SQL Server等,所以微软肯定不会像亚马逊、谷歌那样鼓吹让客户全部转向公有云。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数字化浪潮中,尽管所有企业都认识到云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并不认为,他们所有的工作负载都应该迁移到云端,特别是那些涉及企业核心利益的数据,因此,很多企业特别存在沉重IT资源包袱的企业,希望将一部分企业应用运行在内部IT环境中。
正如Azure CTO Mark Russinovich所说,微软智能云服务“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实现了本地主机的跨度和Azure公有云达到一致。”
“多年以来,微软一直致力于为企业用户创造一个统一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环境,让Azure的技术可以部署到本地的Windows Server或者系统中心(System Center)。” Mark Russinovich公开表示。
申元庆也表示,混合云是微软云服务的一大优势,因为“初创企业接受公有云程度比较高,传统企业接受公有云程度不太高。”
康容在总结微软云服务竞争优势时首先提到了全球化布局优势,因为微软智能云Azure在全球覆盖38个区域,可以满足客户“走出去”的诉求;其次也提到了混合云的优势,再次是智能云、可信云的优势。
目前,微软正在加速推进混合云战略,计划2017年年中正式推出的Azure Stack,将支持企业用户在一些事先认证的本地服务器上安装虚拟版微软智能云Azure云服务,这将进一步加快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整合过程,推动微软智能云服务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另外,微软已将人脸识别、情绪识别、计算机视觉三个API率先运行在Azure平台上,并在国内提供了预览服务,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公司、开发者、合作伙伴在这些API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出成熟的产品。
未来,微软还计划将视觉、语音、语音、搜索、知识五个主要应用场景的24项人工智能服务,集成为24个API接口开放出来,让开发者更方便地借助微软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自己的跨平台应用。进而不仅面向亚马逊AWS等云厂商,甚至面向阿里云等中国云厂商,进一步建立微软云服务在智能云上的竞争优势。
链接:微软云服务入华三年七大优势
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是第一个在中国实现商用的外资云服务;
过去3年,微软智能云Azure在中国推出超过60项云服务,在华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数量超过8万家;
过去3年,微软智能云Azure已经将云计算的规模扩展了一倍;
过去3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Office 365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1)服务了120多万个付费企业用户和超过2000万个教育行业用户
(2)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SaaS级云应用市场第一
(3)Office 365在华业务累计实现三位数的年度平均增长
(4)跨平台Office移动端下载数量已经超过4500万次。
世纪互联已拥有超过400名经过微软培训和严格认证的全职技术人员,负责维护Azure和Office 365的日常运营工作;
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和Office 365已经累计获得9项国内权威“可信云”认证;
2016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在中国的客户满意度为95%,高于微软智能云Azure在海外市场的表现。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