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密!爆红快递“小橙人”的前世今生(2)
2017-05-03 编辑:
海康拉团队做研发的速度非常惊人,贾永华提到,在2015年第一款机器视觉摄像头产品出来的同时,无人机、机器人也都已经出来了。用将近2年的时间,海康机器人完成了从机器人本体,到机器人的平台成熟稳定的发展,2016年开始逐步做外部的推广和应用。
海康机器人商业应用的第一步是从海康威视自身开始用起,据财报公开信息,2016年海康威视销售额达到320亿,自身三大生产基地有几十万平米的工厂,海康威视本身有对工厂进行技术升级,效率升级的需求,2015年开始进行了1000平方米车间的使用测试,逐步变成10000平米的运行。目前在海康威视的生产基地有超过800台机器人,用于海康威视的仓储和搬用。
针对目前海康机器人业务取得了哪些成绩,在营收、产销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公开数据;目前海康机器人团队已经从闭门研发到开拓市场的阶段,海康威视的35家分公司,研发、售后等方面的资源都会成为其后盾,“目前海外、海内的市场业务部门都已经建立开展工作”,贾永华说。
海康机器人内物流产品体系
三、内物流机器人的核心针对海康机器人的三大业务方向,我们更为关注移动机器人,虽然产品设计到多个品类,但贾永华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核心逻辑叫“内物流”,即无论是仓储、搬运、泊车还是分拣,都是在解决某个空间内的物体流通的问题,这是几个产品解决问题的共性。
由此再对应到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工厂内的物料流通、搬运,快递分拣车间的快速分拣等等。通过机器人联网,基于一套机器人调配系统,提供满足内物流市场入库、出库、分拣、泊车等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海康机器人中移动机器人这一分支的业务核心。
从技术层面,则会涉及到从视觉感知到决策、协同、协作等方面,背后一个巨大的支撑来自自动化的管理系统,也就是那些忙碌的小橙人背后的中枢大脑。“视觉感知、决策、算法、机器人之间协同融合控制,是海康的优势,强大的后台大脑,是海康的核心竞争力”,贾永华说。
四、人工智能的难点和发展“从算法到应用,是其中的很大的难点”,对于人工智能现阶段发展的难点,贾永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海康威视2003年就开始做人工智能技术研究,2006年具备了完整的研究团队,并在不断扩大。
聊到人工智能热和创业热潮,贾永华认为,人工技术虽然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人脸识别为例,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一是算法很重要;二是硬件很重要,三是对应的系统也很重要。据悉,海康威视目前有好几百个算法工程师,海康机器人也有几十位算法工程师。
人才方面,海康机器人还引入了大量外部人才,弥补海康所不擅长的方面,比如运动控制、大型机械设计,以及很多新兴行业领域的专家;其中包括博士、国外人才。在同海康研究院的协同方面,研究院会侧重前沿技术的研发,比如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等,机器人公司侧重在技术的产品化落地。
五、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成本机器人的研发和商用成本是我很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企业使用成本,毕竟在商业社会,是用机器人还是工人,最大的决策参考是成本。
我们没有得到具体的产品成本或售价,但是有一个参考,贾永华认为企业采用的成本不会太高,主要是海康的阡陌细节机器人有几个特点,可柔性配置数量、维护保养很方便,同时给出的效率改进计算模型,在一定时间内,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成本会更低,2~3年能够收回成本,“用户的投资回报率都是很不错的,目前海康内部使用后的车间节省了60%的人力”贾永华说。
但从单个产品看,我们看到的小橙人物流分拣机器人形态上虽然看着和扫地机器人相似,但分拣机器人会贵很多,工业应用要求的精度会高很多,比如距离感知的最小距离小于1厘米,配备的锂电池可持续跑数小时小时,“这就好比单反和普通数码相机的差别”贾永华说。
我们从视频看到的申通物流分拣机器人,一共是配置了300个海康小橙人;对于成本,未来会有下降空间,不过贾永华也提到,不会像其它行业那么下降那么快。
六、未来的机器人怎样进化?除了现在的这几个主打品类和方向,海康机器人还是在关注新的领域、新的品类,显然这会是贾永华团队的核心秘密,不会轻易透露。
对小橙人此类产品的后续升级,海康机器人团队的方向是在智能化、易用性、稳定性、效率等方面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机器人走进工厂的真正目的是取代人工吗?未必尽然,贾永华说,机器人的目标应该是“做人做不到的事情”,从而大幅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机器人应用让生产制造变得更为稳定可靠、更为标准化。另一方面,当把机器人引入后,能够提升优化整个公司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机器换人”,特别是当生产制造规模化后,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