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岁的飞利浦,为何能在多屏互动时代逆风起舞?
2017-04-30 编辑: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时代变迁,往往也伴随着老英雄迟暮、新枭雄崛起。企业运营也同样如此,索尼、诺基亚、柯达等曾有过无比辉煌的科技巨头,在产业升级、世代切换时都遗憾地掉队了。但已有126年历史的皇家飞利浦,却在国际品牌纷纷陷入业务衰退的屏类市场越战越勇,不仅市占率逆势上扬,在未来产品布局上也是频频落子。
4月20日,主题为“新视界 玲距离”的2017飞利浦新品体验会暨林志玲代言合作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发布了包括电视、显示器、手机、平板、VR、商业大屏在内的六大屏显类产品以及周边类产品,并正式聘请林志玲作为飞利浦六大屏显类产品业务CIO (Chief Image Officer,首席视觉体验官), 飞利浦在着力打造一个多屏时代的“视界新生态”。
屏类依然是最重要的人机交互介质,形态在不断进化
在多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显示器、电视机是人机交互和信息抵达最主要的出口,所以这两种大屏类产品经历了高速成长期,并完成了由CRT向LCD液晶过渡,有CCFL背光向LED过渡,显示比例从4:3向16:9等多轮技术产品升级浪潮,显示器和电视从硬件价值,到信息出口价值,在当时都是无可替代的。
但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只用了几年的时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屏幕,就占用了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现在为了看像《人民的正义》这样热播剧,已经很少有用户再去开电脑打开网页去看,而是或直接打开智能手机、平板或智能电视,直接选择自己未看的剧集来观看。那么各类屏类产品在未来的价值会有何种变化?飞利浦打造的“视界新生态”的初衷是什么?
被誉为“全球显示器教父”的冠捷集团资深副总裁兼OBM业务全球总经理段振华在接受《老尚看科技》上述提问时表示:我们正处于多屏时代,但是“多屏”不只是用户与各生活、工作场景通过“屏”连接,而是打造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多屏才是核心。飞利浦深刻洞察“多屏时代”下市场差异化的卖点,通过其在技术领域的硬件优势,快人一步提出并构筑飞利浦“视界新生态”,而这一战略源自品牌在软硬件方面的重要支撑。
在段振华看来,视界是“屏的”,至少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出现之前,屏类依然是人与数字世界连接的交点,要想保持竞争力,一方面要在前沿显示技术上持续投入,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打通、硬件、软件和内容服务,形成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
飞利浦在显示技术升级换代上一直保持着足够的敏感性,此次发布的新品中,支持诸如OLED、8K技术、HDR Plus、量子点等前沿的通用显示技术,而且具有流光溢彩、舒视蓝等专利技术。
近年来,以乐视、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品牌,在硬件之外非常重视应用和内容建设,所以电视行业掀起了合作共建生态的热潮。而飞利浦的内容服务商合作名单上,包括了企鹅TV、阿里家庭娱乐、微鲸、奇异果TV、PPTV等产业巨头,飞利浦屏类产品与海量内容资源实现了贯通。
市场需求疲软,为何飞利浦屏类产品能逆势成长?
从宏观市场层面来看,中国显示器市场整体低迷,据IDC调研数据显示,2016 年全年中国显示器市场总出货量 3537.7 万,同比下降 4.7%。其中2016年Q4中国 PC 显示器总出货量为 855.5 万台,同比下降 6.7%。其中独立显示器出货 396.2 万台,同比下降幅度为 10.0%。
但飞利浦显示器2016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302.8万台,在整体陷入衰退的市场中算是一抹难得的亮色。2016年飞利浦电视中国区销售量超过240万台,同比增长33%,稳居外资品牌销量第一名。当被问及为何飞利浦屏类产品能够实现逆势成长时,段振华认为飞利浦屏类产品销量逆袭是基于技术、渠道以及战略选择。
据段振华介绍,现在屏类竞争要比拼规模、比拼资源,那些市场覆盖只限于某个国家甚至某个区域的中小显示器品牌根本无法生存,而冠捷旗下形成了飞利浦、AOC在内的屏类产品品牌矩阵,在供应链掌控和议价能力,都非常强,所以无论是比拼技术还是比拼价格,飞利浦都无惧对手。
而且显示器产品并不是全线衰退,像曲面、2K、高刷新率电竞专用等技术特征鲜明的显示器,在2016年分别有423.1%、163.0%和1300%的增长。而飞利浦显示器在曲面、2K、电竞皆有强力产品担当主力,所以在消费升级浪潮来临时,飞利浦显示器虽然也感受到了压力,但也在新品类收获了增长动力。
有了给力的产品相当于有了强力武器,但如果要获得竞争的胜利,把这些武器送达战场也非常重要。据段振华介绍,现在负责飞利浦屏类产品欧洲区市场的是周伟君,是创造了销售奇迹的原ODM中国区操盘手,现在冠捷集团OBM中国区显示器BU总经理阎立东是一员能征惯战、经验老到的悍将,飞利浦电视和手机业务中国区总经理唐建刚是一个眼光独到、善打硬仗长的老江湖。而飞利浦商用大屏、VR、平板的操盘手,都是业界资深操盘手。近期,飞利浦屏类产品在巴西、阿根廷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只要渠道和市场团队给力,那么在市场挖潜上依然有很多事情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