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乎Live新政策以及两个百万元级“知识付费”类产品的解读(2)
2017-04-28 编辑:
案例2:ScalersTalk成长会
类型:主题付费学习社群
运作时间:接近3年
数据表现:三年累计服务3000余人,2017年费为2688元,累计付费会员人数近1500人。
我的关注点:一个“去中心化”的付费社群是如何可以维持其长期运转的
要聊到的第二个案例是一个付费社群的实践,这里我会重点介绍我所了解到的一些社群内部比较有趣、比较值得关注的具体做法。但不会对于其学习效果、理论体系的科学程度等进行探讨和评判。
先要简单介绍下,Scalers是一个微信大号作者(公号名: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前清华计算机系理工男,文风以“性冷淡”型的逻辑和理性文为主,有约10W粉丝。而“ScalersTalk成长会”则是他发起的一个基于“成长”、“英语口译”、“持续行动”等主题的收费社群。这个社群的背后,目前仅有他一个人,且是在本职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来运作。
他的社群提供的价值,核心有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1.每月一次的Scalers本人的精品课程;
2.提供各种社群内部的成长计划、行动计划等供大家自由选择加入或参与,帮助成员之间更好交互,更好训练某种能力(如“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甚至对于一些优秀的成员,Scalers本人会通过自己来帮助其进行能力变现。
从产品设计和运营层面看,这个社群在某些环节上还是颇有亮点的。总结归纳的话,包括:
1.其交付的某种服务,而不是特定产品。用Scalers的话说,大家是在为“持续行动”付费,而不是在为“知识”付费,一群人的持续行动又为整个社群带来了很强的体验感和价值感;
2.服务的完成和实现主要依赖于社群成员间的互动来实现;
3.通过规则和机制的设计来有效促进社群成员间的互动,借此实现服务价值;
4.社群获得的收益与社群成员充分共享。
当中有一些特别值得说说的细节。
第一,其社群内部的多个“计划”,皆有很清晰的成长路径,而非一味强调目标指向不明确的“行动”。
比如说,下面这张图,就是其“从英语初阶到同声传译”这个分支行动计划的基本晋级路线——
第二,其社群内部的“行动计划”,本身也带有极强的指向性,会号召大家去完成许多很有传播性和很能引发围观的产出。例如,围绕着英语翻译这件事,他们会整理出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英文对照版。其中的词汇泽法、句式要点、领域知识都会整理出来,以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大学生、研究生都会学习他们的材料。
此外,他们也会主动做一些大型讲座、会议的义务同传和一些精品课程的中文字幕,也能引发很多关注。
再一个例子,他们会组织类似“占领沪江网”这样的行动计划,大意是沪江的听力练习中有一个“打擂台”的模式,他们的社群成员会在一段时间内去把排行榜的前几十位集体占据,甚为壮观。
第三,社群的承载主要通过QQ群来实现,通过QQ群的群公告、群论坛等工具实现信息的合理分发和沉淀。包括,每个小组都会设计入群任务、清理机制、进阶机制等。进群后必须持续完成各种任务,否则,即便是付费用户,仍然会被踢出小组。
第四,。通过持续的产出和行动来连接大家,并形成这样一种基本假设:当你有产出时,你与其他人之间的连接必然是深度的。
第五,对于外部成员入群实行较强控制,入群有门槛。这里不展开细说了,逻辑你懂就好。
以上这些,是Scalers的付费学习社群的一些有趣之处。总结一下,他之所以能够依靠一个人就能实现一个数千人付费社群数年来的顺畅运转,或许最核心的能力是在于其机制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单说他的数十个Q群的任务设计和各种群之间的跳转、维系,这件事就是很考验人的。
以“个体”的层面来说,Scalers的模式应该算得上是比较“性感”的模式了——一个人,不用开公司,也不用管一堆团队,纯靠机制设计与兴趣爱好驱动就能够过得很好很舒服,如果大家真的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诸多产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则在价值感方面也是充分的。
所以,假设社群本身的服务价值是足够支撑良好口碑的,Scalers会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有两方面:
一是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简单讲,就是自己想不想把这个事做得更大。一旦想要变得更大,可能整个社群的组织和架构甚至是定位可能都需要随之改变,这会是巨大的挑战。
二是,社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否失控。比如说,某个分会的组长到了一定阶段,如果想自己单干,又或者是在社群规则的制定管理上与Scalers本人出现意见不和如何处理?逻辑上讲,这种事早晚会出现,也往往会是一个社群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到的一个极大的威胁,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社群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