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狂吸77家公司,年收入150亿,小米生态链火爆背后,可没这么爽
2017-04-27 编辑:
文 | L、Picar
采访 | L、Picar、穆澄
早前,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中显示,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排名中跌出前五,加之出海不顺、专利短板等一系列问题,让外界一度唱衰小米,在大家把矛头指向小米的同时,小米生态链企业交出了一张算得上漂亮的成绩单。
从销量上统计,小米手环排行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总销量2300万只;
小米移动电源排行世界第一,总销量5500万只;
小米空气净化器排行中国第一,年销量100万台;
小米耳机的总销量为1800万只;
小米插线板总销量550万只;
小米摄像头总销量330万只。
......
目前,小米生态已经连接激活超过5000万台设备。
只看这份销量成绩单,显得有些抽象。去年12月,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雷军的演讲中透露,经过几年的运作,目前小米生态链企业数量已经达到77家,年收入高达到150亿元人民币。
真金白银150亿元的收入,要说一个创业公司在短短1、2年被用户熟知,并创造一定的利润其实很难,这大概也是初创公司愿意加入小米生态链的原因之一吧。
一个简单的例子,身为生态链公司的摩象科技,加入小米后,曾受到井喷式的报道,研发速度更是快于外界预期,短短4个月就出了产品。
其创始人李树欣告诉邦哥,“小米生态链3年多聚集了很多资源和优秀团队。作为生态链企业,我们在这里得到快速发展和自我更新,这可能是一个公司独立发展无法做到的”。
一位典型的小米用户曾这样告诉邦哥,“平时想尝鲜新科技产品时,首先会逛小米商城,因为有小米的品牌在,产品质量不会差到哪去,关键试错的成本很低”。这背后是小米品牌背书带来的用户流量。
显然,很多创业公司在走进生态链后,有了小米的背书、用户基础、营销渠道甚至是供应链,品牌很快会被推向市场,然后被用户熟知。如雷军所说77家企业,年收入达150亿元,这样的商业利润是企业与小米双方共同拉动的结果。
但生态链企业的创始人并非无名小卒,有的甚至是连续创业者,他们对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有着执着的梦想,不断发展壮大后,与小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前提:如何走进生态链
2013年,雷军启动“小米生态链”计划,预计5年内投放100家创业公司,初衷是在他们身上复制小米模式,而实则小米生态链是小米构建其生态帝国重要的一步棋。
雷军曾谈到选择投资生态链企业的标准:企业的业务市场规模要足够大,用户需求足够强烈,产品与小米用户需求契合;具备强大的团队;且价值观一致。
所谓价值观一致,这就要求创始人要重视用户,认同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理念。
生态链企业之一,8H创始人李勇告诉邦哥:“当初选择小米投资我们,是因为认同雷军做优质平价产品,给消费者惊喜的理念,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这个理念一定会成功。”所以,8H成了小米生态链公司。
除了雷军强调的价值观外,企业进入小米生态链有限定的选择方向。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主要围绕以下六大方向:
1、手机周边,比如说手机的耳机、移动电源、蓝牙音箱;
2、智能可穿戴设备,比如小米手环,未来还会推出小米的智能手表;
3、传统白电的智能化,比如净水器、净化器;
4、优质的制造资源;
5、极客酷玩类产品,比如平衡车,未来还将推出小米3D打印机;
6、生活方式类,比如小米插线板。
这些企业最开始或被孵化,或被投资进入小米生态链,目前,77家企业中有30家发布了产品,其中4家的估价超过10亿美元,16家的年收入超过1亿人民币。有3家收入超10亿人民币。
入链:布局与“管理”
“传统的公司像一颗松树,成长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但它倒塌的时候会轰然倒下,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更像竹子,只要时间对,一夜春雨他就能长起来。”刘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但他同样承认,竹子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生命周期短,但竹子成为竹林后是很难死掉的,小米想成为“竹林”。
所以小米通过投资的方式,让小米生态链企业成为小米周边的一片竹林,竹林底下根系蔓延不断,源源不断地培育出竹笋进而长成竹子,实现自我迭代和内部的新陈代谢。竹子们在地下根系相连、互通有无。
根系相连、互通有无是小米最底层的东西:品牌、性价比和审美,这些东西摆一块儿,就像一个公司做的。再通过统一的销售渠道,小米网站和小米之家销售。以这样的方式,分散风险。如果其中一家公司出问题,对整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这是小米的布局,也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长逻辑。但在组织形态上,小米生态链企业是独立发展、彼此平等的。
刘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把投资生态链企业比喻成找老婆,找到老婆后不需要管理,因为第一,你们的财产共享,利益绝对一致;第二,价值观绝对一致。
而小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一个利益的一致性,确保全团队是最大的利益方,并鼓励公司有独立的想象力、想象空间、独立性,鼓励他们做独立的品牌和渠道。
言下之意,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管理”,也就是说小米没有控股一家公司,只是深度参与,而各个公司是自由成长,企业占有最大股份,小米和生态链企业之间不存在子公司一说,更像是“兄弟链”。
正如李树欣所说,“小米并没有控股任何一家公司,它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体系,帮助企业走过0到1的过程,以后的空间都是靠公司自己去发挥,小米并不会干预。”
此外,李树欣还告诉邦哥,“生态链概念下遵循和谐统一的协调机制,并不是母公司管子公司的机制。小米为企业提供好资源,各个公司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和小米团队进行配合,双方并不存在管理的关系,而是怎么去配合。”
不控股是雷军“管理”生态链一个较为聪明做法,这也是小米真正把生态做起来非常重要的原因。
GGV合伙人、小米投资人童士豪向邦哥分析道,雷军在创业前做过三四年天使投资,因此懂得如何激励团队。“如果小米在生态链企业占大股,这个事情绝对干不起来。”
初期的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