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病历本见证时代大变迁——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医疗(上)(2)
2017-04-25 编辑:
现在中国医疗“数据孤岛”、“数据共享”难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知道,拥有数据就拥有市场主动权,因此,未来医疗软件市场的竞争也决定了医疗大数据运营权由谁来掌握。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将在市场中的领先优势日趋明显,通过战略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一批在某一细分领域有优势的小型创业公司,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对外与大型影像检验等医疗设备公司合作,通过大数据+原产业=新产业的方式合作扩大专业产品市场。
一端是医疗机构一端是政府
医疗大数据两条腿:30%基于互联网数据+70%政府(医院)数据
呼唤医疗大数据的新生态
数据开放平台与认知计算场景化应用
第三 医药信息化创业公司的进阶之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医疗大数据行业不仅仅是少数巨头企业的游戏,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进入这个领域,他们在一些垂直细分的领域寻找可能的突破点。
我们知道医疗大数据根据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患者端、医院端和制药企业端。这三个来源的数据特点不同。
患者端数据的特点是数据质量比较差,而且数据获取不容易,缺少连续性,短时间内缺少可行的商业模式。
医院端的数据特点是量大,而且数据形式丰富,从影像到诊断都有,医学价值巨大。但也存在数据质量不高,缺少标准化接口,需要大量的结构化工作,而且由于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等问题,这部分数据体现的商业价值也在探索中。
制药企业端数据的量不是特别大,需求明确,商业模式清晰,关键是数据质量非常高,而且授权清晰,商业价值和科学价值都比较突出,所以在这个领域的SaaS化相对比较容易实现,单机的数据变成云端的数据也比较容易实现。
医药研发SAAS+BPO模式探索
相对其他行业,医药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在医药行业中推动信息化有很大前景;其次,在药物的研发上药企投入巨大,但效率有待提高。
2012年时,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已超2680亿美元,2014年塔夫斯大学的调研表明,单一药物的研发成本已经上升至29亿美元,但新药研发的成果和2000年相比并无显著提高。
21世纪随着CRO巨头的全球扩张和亚洲地区经济科技的崛起,CRO产业逐渐向亚洲转移。
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和印度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临床试验样本数充足;印度拥有与欧美较为相似的人种和病谱,相同的语言习惯;中国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各阶段的研究试验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30%-60%,极具成本优势;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印度、日本、中国台湾等正经历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研发支出增长迅速。中国的成本和产业前景形成了CRO 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新药研发、临床试验、报批注册整个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环节多、流程复杂、信息处理量大。如果全部基于传统纸质报告、邮件、电话交流,沟通效率十分低下,且风险极难管控。
截至2016年1月21日,因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1184个,占要求自查核查总数的73%。若扣除165个免临床,占比达到81%。
在政策方面,2016年7月发布《临床试验的电子数据采集技术指导原则》,随后18号令也要求所有生产型企业必须建立药物警戒体系。对比国外医药研发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我国相应的投入才刚刚开始,国内近三年在医药研发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每年以100-200%的超高速增长。
覆盖医药研究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信息解决方案
该领域主要以创业公司为主,包括太美医疗、百奥知科技、奥咨达等。主要的业务模式为:推广移动版数据采集工具,将数据采集实时化、全面化,大幅度拓展药品临床研究的边界,也从根本上改变临床研究的传统模式;通过远程、集约化的模式提供数据的云存储、处理、呈现等服务。
智能医疗的美好愿景
认知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促使新兴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加速了医疗大数据产业由基础信息化向智能医疗迈进。未来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成为数字医疗事业成败的关键。
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制药企业将会用当前双倍的资金投入医疗机构产生的数据分析,我们相信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推出人工智能系统,为医疗智能化化转型提供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要始终如一的跳动30亿次,呼吸6亿多次,大脑中上千亿个神经元通过千万亿个突触相互连接。随着技术的进步,将普通的皮肤或血细胞培养成多能干细胞,只需要修改4个基因。重新定义精准医学,在特定人群队列大数据的基础之上,为患者在最恰当时间,以最恰当成本,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案,甚至是最恰当的剂量。最大程度上代表医学的人文关怀,和保证患者得到有尊严治疗,是现在医学发展的未来。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