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我们眼中的中产,大多只是解决了温饱

2017-04-25 编辑:

  本文由Spenser(微信ID:spenserandhk)授权i黑马发布。

  一、新锐中产究竟在焦虑些什么?

  我认为,中产们的焦虑,究其实质还在这一个“中”字上。

  中,就是不上不下。所有不上不下的状态,好像都不是太好,例如“卡”,例如“忐忑”。

  中产的焦虑也来自于这种卡在半中,容易撕裂的状态。

  中产典型焦虑之一 :买房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该“上”该“下”?

  去年初,我有个在北京生活的朋友为了给孩子上学,换了套学区房。

  她原先的房子在北京东五环,是套面积100多平的小三居,虽然不算豪宅,一家人住着也很舒服。为了换这套位于东城区的房子,她把原先的房子卖了300多万,贷款买了套700多万的二手学区房。

  但是,这种学区房被不少人简称为“老破小”:房子年代很老,装修很破,面积很小。只有60多平的房子里根本挤不下全家人,无奈他们又给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在附近租了套房。多出的房贷加上房租,让他们觉得一下子压力大了起来。这个朋友是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市场总监,先生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家庭年入百万有余,也算典型的丰裕中产。

  在我眼中,她是个女超人妈妈,能很好的兼顾工作和家庭,搞的定各种难搞的客户,她却戏言自己被孩子的学区问题逼地差点假离婚。

  朋友跟我吐槽,“北京的教育资源分布实在太不均衡了!原先房子附近十几公里没有一家好学校,上国际校太贵,教育质量也很难保证。买个学区房,至少还可能保值。”

  当时我听到北京一套90年代的“老破小”能卖到700多万,真心觉得不便宜。过了一年,朋友告诉我,当时的判断是对的。这套房目前不但保值,还早已突破了千万,她感慨自己幸好当时“上了车”。

  中产们就是这样,一边诅咒着如同绝情的前任女友一般永不回头的房价,一边忧虑着这么大的泡沫会不会突然被戳破;一边不甘心自己的生活被高房价所绑架,一边还争先恐后地去买房。

  智联招聘最新出炉的一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显示,中产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房产和通货膨胀、食品安全一起占据了前三位。

  我们眼中的中产,大多只是解决了温饱

  看到这三点,我们不禁慨叹中国的中产们生活确实不易:名义是中产,其实也就仅仅满足了温饱而已,稍微想追求点品质生活,却发现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舒适的住房,样样都不易得。

  可悲的是,吃和住,以及个人资产的保值,都还属于马斯洛需求中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如果底层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么进一步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自然更加难以满足。

  对于不少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中产来说,单单一个“住”的问题,就将他们困在了继续向更上层需求迈进的半路上。一线城市给很多年轻人绮丽的梦想提供了容身之地,却无法给他们平凡的肉身提供一个蜗居之所。而一些年轻人退回到更容易实现物质需求的小城镇,却发现这里的温存已经无法容纳他们在大城市里淬炼过的灵魂。

  究竟是该往下沉,还是该向上拼,这正是不少中产的纠结之处。

  中产典型焦虑之二:职场里“上”有资深前辈,“下”有生猛鲜肉,该怎么破?

  有一个做人力资源咨询的朋友在“在行”上开了职业发展和定位的课,原本她还担心这种没有实操干货,更像心灵马杀鸡的辅导,不会有太多人预约,结果现在约见几乎排不过来,以至于她今年都决心辞职开个独立的职业咨询工作室。

  来约她的,不少都是80后。大家的困惑都差不多:在职场上打拼了几年,好不容易在某个组织中混成了中层,却也面临着双重压力。前有占据了金字塔顶层职位,一时半会儿未必腾出位置的60、70后前辈;后有虎视眈眈、钱少活好、成长速度惊人的95后小朋友。

  更让他们焦虑的是,自己的收入却未必随着工作强度和压力而相应增长。“比加班更可怕的是白加班”、“侮辱性涨薪”,这些职场人士会意的黑色调侃,也许是不少中产的真实心声。

  虽然这些来咨询的学员来自形形色色的行业,问题却都集中在两类,一类询问该怎么转行、怎么跳槽才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收入;还有一类询问该怎么有效学习、充电,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

  这种职场焦虑,也并非80后独有,可以说,所有没有实现财富自由、还在靠打工赚钱的人,都难以幸免。以互联网时代变化之快,已经没有铁饭碗一说,很多积累数年的经验都有可能一朝被颠覆,不少人都会担忧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及时迭代,被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上,于是又衍生出一种新的焦虑:知识焦虑。

  最近一波知识付费的大潮如此汹涌,正是中产们为这种新型焦虑来买单。拿着自己不太满意的薪水,还要为跟得上时代的知识而付费,为职场上任何一点点up的空间而努力,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不up,就可能out, 这就是职场的游戏规则。

  中产典型焦虑之三:“上”有老,“下”有小的夹缝里,如何保证自己生活的品质?

  上次来北京开课的时候,我忙里偷闲约了几个很久未见的金融圈老朋友,其中有一个刚当了爸爸,我还专门当面恭喜,结果这个新手奶爸一脸倦色:生娃后太太成了全职主妇,家里的开销全都落在他一人身上,不巧他父亲今年得了场大病,他连着几个月的状态都是在家哄娃、医院陪护、项目出差,生平第一次体会了“疲于奔命”的滋味。

  这顿饭刚吃完他就赶紧回家了,要知道以前每次见面他都非拉着我喝酒聊到半夜还意犹未尽。

  周围的朋友们都在感慨,一旦成了家,养了娃,即使还在一个城市的朋友,见一次面都变得更难了。

  我们眼中的中产,大多只是解决了温饱

  不少中产的家庭结构,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于是教育、养老、医疗,这些资源有限,又需要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的问题,也都成了焦虑的重点来源。有的事儿,钱能解决,有的事儿,却必须亲力亲为。

  二、 我们究竟该如何走出焦虑困境?

  自己这两年的转型和发展,昨晚奇葩说的几位辩手分享了他们的想法,我觉得有一些共同的几个点,可以分享。

  我们眼中的中产,大多只是解决了温饱

  1、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这几个字,显得特别职场厚黑学,甚至带着一丝丝功利主义,以前瞧不上,现在觉得特别对。

  努力永远干不过趋势,甚至可以说在趋势面前,一个人的成功,和努力的关系其实不大。

  马薇薇说他们这帮打辩论的,默默无闻这些年,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奇葩说这个节目,也没想到怎么就突然红了。

  这跟长年积淀有关,更因为这个时代。

  “人的成长就像花开,一定要注意季节。”

  2、不要努力的去挑好一幅好牌

  而应该尝试打好手里的每一张牌

  我们现在的选择,往前推十年,都是非常荒诞的。她当时分享了黄执中当年为了打喜欢的辩论,一直在上大学,比别人多上了好几年。一心专注在这个自己喜欢又舒服的领域。

  其实,最重要的,是感谢自己没有放弃。

  未来的时候,我相信能把一个行业做到极致专业的人,最能冲出来。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稀缺资源。

  3、一定要让自己的观念增值

  为什么有些人抓住了机会,有些人看到了机会在身边也不去抓取,除了运气外,很多人是输在自己的观念和认知上。

  你看不到新的观点;你即使看到了,也会被整合成传统旧的观点。

  “就像所有人画一瓶矿泉水,一定是底在下,头在上,而那个能把矿泉水的头朝外的人,会与众不同。”

  观念不同才是核心,其它都是风格之争,没有太大意义。

  我相信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TA的人生机会,但是能不能抓住,看每个人的命运和本事,就像智联招聘的CEO郭盛昨晚在会场上讲的——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