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知识付费不是赚钱宝典,发财梦还是得靠自己努力

2017-04-25 编辑:

  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等大佬们频繁的“出镜”,被好事者冠上了大佬们也陷入集体焦虑的名头,而所谓的“中产者”则更是被“焦虑”了,似乎,不“焦虑”就得成为时代弃儿,唯有“焦虑”,才能与大佬们站在同一个梯队。

  互联网创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流量变贵了),但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已大大降低,互联网创业所需的人才储备也基本上能够找到,只要模式“创新”,能忽悠一大波资本方入场,故事便可以开始讲了。

  中产阶层的焦虑症被没被证实,解药却出现了一大堆。创业者们利用知识的名义,给中产焦虑者来了一剂猛药,名之曰知识付费。近几年来,得到、知乎live、分答、在行、豆瓣时间、喜马拉雅、微博问答、荔枝微课、千聊、小密圈等各种不同的知识付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知识付费火了。

  得到上线半年营收便超过1亿,喜马拉雅一场活动24小时的销售达5088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姿在知乎live上的单场营收达34万,王思聪在微博问答上仅用四个字回答就赚得8万元,这些知识付费的“成功案例”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向知识付费方向前进。

  可模式易复制,比如在线问答模式的分答,社群模式的小密圈,这些看似门槛不高,然而,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靠模式的复制却远远不够。知识付费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三个悖论:

  一、商业化与知识本身的悖论

  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分享或获取,本身是没毛病的,但知识付费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创业者们要依靠知识付费来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继而成为一门大生意,甚至最终有可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知识付费是带着商业利益在做的,有点儿“带血的馒头”意味。

  然而,对于用户来说,其之所以愿意付费,焦虑是一方面,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付费学到知识,知识,知识不是信息,像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各个新闻客户端平台,各个UGC模式的问答平台,都很难达到“知识”的段位。其只是信息输出,告诉你某地发生了某某,自媒体的内容,大多是基于事实的评论,当然,也有新闻部分,可这些内容都不是知识,也许有少部分人会把这些信息化为知识,但更多的人,仍旧只停留在信息获取层面,至于王思聪回答的娱乐八卦内容,就更谈不上知识了。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知识的解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百科里则解释称“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各界对知识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然而,现在知识付费里提到的是不是知识,是有待商榷的(并不是说当前所有的知识付费产品产出的都不是知识,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定义不同,就算是同样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知识,有人认为不是知识)。

  创业公司们希望知识付费能够惠及到更多人,其最终的目的是商业化,赚更多的钱,而此中的知识,就跟我们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网易考拉海购等平台上购买的商品一样,知识是流通的产物。

  而涉及到商业化,知识本身是要往商业化部分倾斜的。就跟畅销书一样,对于出版社和书商来说,能够为其赚钱的才是王道,至于书本身的好坏,并非书商们主要关注的,商业化和书本身的质量并不成正比。

  商业化和知识的天平,该往哪一边倾斜,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不好选择。显然,大多数创业者们选择了商业化部分。

  二、需求者与知识供给方的悖论

  感恩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普及,让诸多普通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付费,知识付费也是享了这个红利,否则,光是繁琐的支付,就会刷掉一大波用户。

  用户之所以愿意为各种知识付费产品付费,其目的大不相同,但难免会有人想通过知识付费来提升自己,来“发家致富”,其希望知识付费平台能够提供的是一本“赚钱宝典”,最好是能够立马见效,看完就有赚钱方法。带有很强目的性付费,是这群人的特点,他们的需求很明确,就是要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对于知识供给方来说,这并不太容易,一是需要长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内容,非常艰难;二是用户的需求各不相同,要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太难;三是社群长期的运营维持,仅靠知识远远不够。

  付费是一种尝试,一种达到梦想的前奏,而知识付费如何能够满足这么多毫不相同的梦想呢?

  三、知识汲取与碎片化的悖论

  任何知识体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同我们读书时代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一样,知识是需要长期且花费较大精力在上面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时间内就能够有效果的。

  而现在用户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渠道就是智能手机,并且,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段非常碎片化,比如坐地铁、乘车、睡前、吃饭途中,这些零零碎碎的碎片化时间呗用户挤来学习“知识”。

  碎片化将知识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碎片,如果只是我们获取到的微信朋友圈、微博、新闻客户端等短思考甚至无需思考的信息,那根本不用愁,而知识被切割后,就很难引发长思考和沉淀,没有长思考和沉淀,知识就达不到知识的效果。

  一方面碎片化让用户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容易,可另一方面碎片化却也让知识变得难以汇聚成型,这对于知识本身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面对互联网的生存方式,确实有许多创新的点,然而,短期内要想达到满足预期效果的阶段,却很难完成。现在的内容付费,更像是该模式的初次试水,知识付费的真正形态,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

  作为用户,也应该逐渐适应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学习、来思考,碎片化已经是一种常态,在碎片化的片段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而不是“不务正业”,企图来个“赚钱宝典”,迅速达到赚钱的目的。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相关阅读:

  • 最好的生活不是他赚钱养家
  • 为什么会出现知识付费
  • 用户会为什么样子的视频付费
  • 十二星座发财梦
  • 免费玩家与付费玩家区别
  • 什么是按病种付费
  • 看付费电影哪个网站最好
  • 得到付费专栏哪个好
  • 付费问答与知识共享
  • 按病种付费实施方案
  • 按服务单元付费
  • 互联网付费服务
  • 相关推荐:

  • 华为史上最美操作系统,你绝对不能错过的EMUI5.0
  • 国产操作系统典范:deepin操作系统
  • 娱乐办公两不误!这个笔记本能把屏幕拔下来写字
  • 斗鱼响应新规加强监管,坚持打造优质精品直播
  • SpaceX 火箭爆炸原因确定:液态氧过冷成了固态
  • 华为Mate9中国版真机秀 你绝对没发现它有两种版本
  •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微信高效使用术?
  • 乐视网一周蒸发88亿元 贾跃亭反思节奏发展过快
  • 似乎已经战胜传统渠道的小米 今年为什么被OPPO、vivo 打败?
  • 优雅商务风,性能一鸣惊人—TCL 950体验评测

  •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