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卷走17亿票房,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速8」?(2)
2017-04-25 编辑:
其实,导演利用了二次曝光的手法,加了一个精致的玻璃轮廓,就能拍出这个当时观众觉得很神奇的画面。
▲神奇的「二次曝光」
只是导演为了这个镜头,现场任何东西都不能动。道具团队甚至把摄影机和舞台固定起来,就是怕二次曝光产生出的画面偏差。
为了这个 3 秒钟的镜头,他们却拍了足足 15 个小时!
电影特效的先行者们1925 年, 道奇·邓宁(C.DodgeDunning)发明了「邓宁蓝幕技术」:
利用了彩色照明设备,使背景呈现蓝色,而前景呈现黄色,再通过渲染和滤镜等处理,将前景与背景分离,进而形成动态遮罩。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动态遮罩中便能够保留拍摄目标的阴影。
早在 1933 年,《金刚》电影中就首次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说是电影特效的鼻祖。
▲1933 年的《金刚》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有导演尝试用电脑来制作特效。
1975 年,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为了拍摄他心目中的「太空歌剧」,专门成立了一家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特效的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
1977 年,卢卡斯带着他的《星球大战》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电脑特效的魅力。
▲乔治·卢卡斯
为了能让科幻场面更加逼真,《星球大战》的特效团队制作了大量的微缩模型:
▲《星球大战》中用到的模型数不胜数
不仅如此,《星球大战》还需要大量的动态镜头,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他们一开始只能以光学的方式实现。其中就包括了十分耗费时间的「定格拍摄」:
把要拍摄的模型,事先设计好一组连贯的动作,分解成每秒 24 格分别进行拍摄,然后再翻印到电影胶片上。
▲「定格拍摄」技术
另外,老《星球大战》三部曲也使用了大量的蓝幕技术。
比如为了一次太空大战,拍摄团队分别拍摄了不同战机的运动画面,再通过后期多次的翻印叠加,就有了战机在陨石群中激烈的追逐战。
在电影里的效果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