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你受够了中国式父母干涉 可独立人格也不等于自私
2017-04-19 编辑:
这年头,中国父母一上新闻准要带来一阵血雨腥风。这两天让网友吵得最凶的是这么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故事——
不管是猛地一看还是细细看完,这新闻都简直集合了互联网上的好几大撕点:
卖房凑钱也要供孩子留学,孩子找了外国男友/丈夫,独生子女远游留下空巢老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新闻把老两口的情绪渲染得很足(但致命缺陷是女儿作为当事人,在报道中完全缺席),这些戳中了社会议题和个人经验的点也让网友们的反应相当激烈,还特别势不两立。
一方完全站在这个不在场的女儿的角度,批评这对父母对女儿的各种绑架,和这种“养儿防老”的人的功利目的,甚至称呼这类人为“巨婴”。
另一方则是批评现在年轻人才是真正的自私,享受完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就只想着摆脱自己赡养老人的责任。
今天我们不想过多谈这条新闻本身的细节(因为一方当事人的缺席难免造成偏颇),而只想谈谈这两种尖锐分裂的价值观指向的同一个老问题——
中国式亲子关系。
不得不承认,现在“中国式家长”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中八成是贬义词,抨击原生家庭的种种缺陷几乎成了一种潮流。
当然,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就摆在那儿,80后、90后甚至10后,都是这么长大的,谁也无法回避。
被抗拒的中国式父母归根结底就是五字真言:“我是为你好。”你填志愿要选这个专业,我是为你好;
你不能跟ta谈恋爱,我是为你好;
你得考公务员,我是为你好;
你30岁之前必须结婚,我是为你好……
很多人在开头那条新闻里也感受到了类似的观念,这对老来得子的父母非常在意女儿在国外的生活乖不乖,常常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女儿的选择,不满意女儿嫁给外国人、定居国外就是表现之一。
经验主义告诉我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有它的合理性,可我们的父母却常常越过那条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界限。
分不清自己在培养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仅仅是自我的延伸、容不得一丝差错,是这种教育方式最被人诟病的地方。
它的弊端我们在以往的文章里也分析过很多次。拿公众人物的事情来举例吧——
郑爽当年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去学艺,是因为她的妈妈年轻时有个演艺梦。郑爽不适合、不喜欢娱乐圈却早早被注定要困在这个笼子里。
张靓颖的妈妈把对女儿婚事的反对闹到公众面前,拼尽全力也要干涉女儿的决定,让这门婚事沦为一场任谁看了都尴尬的闹剧。
电视节目大声宣扬着一个人的恋爱和婚姻需要父母来把关,而参加这档节目的普通人家庭也不负众望地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可以理所当然地干涉孩子的选择到什么地步。
最可怕的是,这种关切到不分你我的观念其实深入每一代人的心。张靓颖发文挺冯柯时,留言清一色全都是——你要听你妈妈的话,她是为你好。
碰到别人的事儿,“为你好”思维立刻上身,而且说这话的时候可能都忘了自己是多么抗拒爸妈苦口婆心地给自己安排相亲。
话说回来,父母希望孩子“好”当然是很真切的感情,可是一个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前提经常被忽略:
人生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身份的天然加持也没有权利把孩子变成自己可以操纵的附属品。
正如李安导演所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该成为一种谁顺从谁的阶级,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
爱是爱,是关心,是帮助,是付出,却唯独不应该是独断专行的干涉。
不过中国亲子关系最棘手的地方在于,中国国情在它进步的路上使出的绊儿太多了。
上面的大道理是很多人期望的理想状态,可是现实却让中国人的亲子关系远远不是道理想明白了就行那么简单。
一方面,是孩子和父母之间可能要纠缠几十年的经济关系。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爸妈这样的气话:“等养你到18岁,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爱干吗干吗去。”
的确,18岁(也是一般考上大学的年龄)后一个人就是成年人,父母已经不再是ta的法定监护人。但是事实上,父母依然充当着大学生儿女的“金主”——
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打工环境,奖学金制度不够完善,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因素都让大学生成为
“向爸妈伸手要钱的成年人”,这也是被整个社会视为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