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父亲悬赏百万寻凶:我会找到走不动的那一天(2)
2017-04-18 编辑:
据一位当年曾参与侦破的办案人员透露,在陈晓昱家现场找到了三种鞋油和三把鞋刷,怀疑是行凶者“骗门”时所用,此外就是在卫生间洗手池附近提取到的嫌疑人DNA。在当年的媒体报道中,仅包头市的一间实验室,就为该案的107份血样进行了DNA比对。
开始每隔一个星期,陈义就要往专案组跑一趟,问问都做了哪方面的工作,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破案。半年之后,陈义还是没等来自己想要的答案。
陈义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曾经陌生的DNA检测上,如果这是关于凶手身份独一无二的证明,自己也许该对这多些了解。年近花甲的陈义,开始一次关于DNA的学习。
“总该多知道些吧,我去公安局问情况,也想问的时候说到点子上,人家才愿意多跟我聊聊。”
陈义不断把和刑侦、遗传基因有关的书籍买回家里,上学时,他化学不错,也相信这样的底子能让自己更快地了解DNA的奥秘。
可他觉得受了情绪的影响,理解能力正不断下降,有的地方就是怎么看都不懂。“也没人能教我,那就换本书,也许能从别的地方找到答案。”
陈义还想从网上找来更多的资料,他让陈敏帮着弄来个二手笔记本,从打字开始学起。但怎么练习都学不会连续的输入,就一个个字的打,搜罗打印出来几百页与DNA有关的内容。里面有些专业的英文单词,实在找不到正确的译法,这是陈义最苦恼的。“实在理解不了,把单词当做一个符号跳过去。”
陈敏曾听父亲说过,当年家里穷、想争口气,就拼命的读书,她好像看见了父亲过去的影子。“都有点钻牛角尖了。”
这样的努力并非全无用处,陈义弄明白了,因为现场提取的DNA不甚理想,检测和比对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女儿陈晓昱被害时,虽然手里抓着几根头发,但因为没有毛囊,所以没法用来提取DNA。
每个月,陈义还会去一次县公安局问一次进展,他更多的问题针对DNA的检测提出。看过那么多书,他明白有些证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模糊,但来自DNA的佐证不会改变。“我不会强人所难,但希望把DNA的比对进行下去。”
陈义的希望来自于家里电视常年不会更换的法制频道,里面有一次次成功的案例出现,凶犯逃脱多年后,最终在再次犯案时,通过DNA的比对被确定了罪行。“那些案子十几、二十年都破了,我这个才刚九年。”
陈义收集了很多对破案有用的书籍和资料
被欺骗的求助
出事之后,陈义总会失眠,他围着县城一圈圈走着。陈义的出现像一个“开关”,打开了人们关于那桩悬案的记忆。
关于案件进展的问题一个个抛过来,陈义还能应付,但妻子杨美兰始终没有恢复,她害怕人们提起这事,终日躲在家里不再出门。
陈敏不想让父母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两年前,她把陈义和杨美兰接到了呼和浩特,名义上是帮自己照看孩子。
这断不了陈义的努力,他还是埋头在自己购买的那些书籍和材料里,有时也会去“反映情况”。陈义知道,递上去的材料多数会反馈回省里、县里,他看重的是每次递交时登记自己身份信息的过程。“一次次都记着呢,会让他们知道我没有放弃。”
在这期间,陈义遇到了一些想要“帮助”自己的人。
有的承诺,给些钱就能帮他把案子发到报纸和网上、扩大影响。陈义起初不信,看身边有人做了,才跟着交了几千块钱试试。自那之后,他却再没联系上答应帮他登报的“好心人”。
陈义还遇到过保证帮他找到凶手的“算命先生”,几百块钱递了过去,得到答案总是“今年你光景不好,明年凶手就会被找到了”。陈义醒过闷来,再遇到这样的人,就要求直接说出凶手叫什么、在哪儿,对方立刻没了言语。
每次奔波后回来,陈义筋疲力尽。“也许那凶手已经因为别的案子被枪毙了。”,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把这当做安慰自己的借口,不能当真。
曾经有人建议陈敏用“更激烈”的手段给案子扩大影响,陈敏不觉得这样有用,也没告诉父亲。“我爸的性格太温和,这样的过程,对他会是一种折磨。”
九年时间里,陈义有过几次短暂的喜悦。两年前,他看很多案例嫌疑人都是在过年回家时被抓获,就建议公安局再发一次悬赏通告。通告发出,真的有人来提供线索,只是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误会。
还有民警跟他透露,有一年“神探”李昌钰来内蒙参加活动,专案组特意赶到机场向他寻求帮助,李昌钰建议他们从案发现场的鞋底纹路着手。“但咱们的鞋子纹路出厂时大多没有备案,这方法并不适用。”
陈义去女儿和外孙的墓地祭扫
一个人的痛苦
陈义曾经有不少朋友,出事前时常聚聚。他爱喝酒,一斤下去没什么事情。女儿和外孙离开后,陈义一段时间还总喝酒,但一喝就哭。他怕被人们当成“祥林嫂”,不敢再轻易举杯了。
有人拉着他出去旅游,陈义从来不答应。他只想说案子,但知道别人多不爱听,所以躲着他们,连家里的聚会都很少参加。
才64岁的年纪,高血压、肺气肿这些毛病早早的找上身来,陈义不太敢想更远的事情。他在警方悬赏的基础上追回一百万元的悬赏。如果哪天案子真的破了,他就把房子卖了兑现悬赏,再去女儿和外孙的坟前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即使离开凉城,杨美兰的情况依然没有太多改观。她依然不愿意出门,精神也经不起大女儿的事情再被提起。她的眼神大多时候直愣愣的没有光彩,没有征兆的坐在那里哭泣。
父亲拼命地寻找答案,母亲则极力躲闪着旧事重提,陈敏觉得自己成了最纠结的那个人。她有时候更愿意待在单位,而不是回到那个死气沉沉的家。
陈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前旁人介绍过几个凉城本地的小伙子,但知道她家的事情就都没了下文。陈敏最后和一位单位的同事结婚,她也把这看做一次能给家里带来欢乐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