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白洋淀旅游热引当地渔民忐忑 传统渔业生态被改变
2017-04-16 编辑:
4月1日,雄安新区的消息倏然而来,如一夜春风,掠起白洋淀本来平静的波澜。
随后的躁动如期而至。这个清明小长假,白洋淀景区三天里共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5倍。
白洋淀火了,可当地渔民却有些忐忑。
“华北之肾”的蓝图与现实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夜晚……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在《白洋淀纪事》中,作家孙犁如是描述,在那个抗日的年代。
白洋淀碧波万顷,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其中85%的水域都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内。在该县东面紧邻着旅游码头的地方,有一个大张庄村。这里过去是渔村,现在成了农家院一条街,完全靠打渔为生的人已经不多了。
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当记者跟随“资深”渔民潘宏伟划进白洋淀时,水上还很热闹。小渔船从离旅游码头不远处的一个角落开出,途经开阔的水路时,常有满载游客的小艇疾驰而过,溅起箭头状的白浪,晃动起整个水面直达远处的芦苇丛中。
潘宏伟的小渔船只好停下,让游艇先行。
白洋淀的热闹缘起雄安新区的设立。中央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之一,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蓝绿交织,谈何容易。白洋淀有“华北之肾”的美誉,然而,近些年来,这里水污染、旅游过度开发、捕鱼无序等问题屡见报端,即便只坐在大张庄村的渔船上,也能窥得一二。
其中比较明显的是水污染问题。
渔船从岸边出发的时候,水的颜色还比较深,渔家在岸边圈的网箱里偶有死鱼浮上来。随着渔船驶往大淀深处,水下才逐渐变得清楚。越靠近岸边,漂浮、淤积的垃圾就越多。如若再沿着几条入淀河流往上游走,还能闻到刺鼻的酸臭味,水体也开始变得粘稠。附近有渔民反映,这和附近居民丢弃生活垃圾和羽绒厂等企业偷排污染物不无关系。
当地政府治污的努力从未停止,只是客观上多项治理目标至今没有兑现。
根据保定市环保局最近检测的数据,今年2月,除无法检测的结冰水域外,其他检测到的白洋淀区域的水质均未达到Ⅲ类,这意味着白洋淀还不是合格的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传统渔业生态被悄然改变
现实是,当地高速开发的旅游业和地方粗放型制造业与传统渔业生态存在很多矛盾与纠葛。
白洋淀成了吸金池。自2000年白洋淀旅游码头建立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仅在大张庄村一条长约一公里的码头路边,就有不下几十户农家院,其中不少还在扩建中。如果再往周边拓展,还有一些违规建设的别墅、度假村项目,这些都曾是芦苇地。一些小规模服装企业遍地开花,治污却未能跟上,汛期偷排的现象屡禁不止。2014年安新县政府进行的一项排查显示,安新县在白洋淀景区内共有建设项目19家,其中已经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并通过验收的只有1家。
旅游业也在改变传统渔业生态。曾经的渔民逐渐成了另外一些渔民口中的“老板”,或者是去景区当了船工。旺季,白天划船的收入要远高于捕鱼的收入,还不用起早贪黑;淡季,干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再者开个三蹦子拉游客,做个小生意。
码头路上“诚信农家院”的老板说,今年夏天他们会把院子底下河岸的小芦苇棚子搭好,直接在那儿让游客就地取材,抓鱼做饭,用土灶,烧柴锅,那才有农家风味。只要生意好,游客喜欢,老板似乎并不介意用土灶带来的空气污染。
白洋淀边上“小木屋水上餐厅”的老板王健说,他经营的这片水地是集体所有,是从村民们手中承租下来的。水上餐厅很有些特色,还保留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遗迹。
潘宏伟是所剩不多的“全职”渔民。他说现在他捕上来的鱼越来越多是被外地游客直接买走的,常常轮不到鱼贩子上门收购。他捕的鱼多是白洋淀里吃水草长大的野鱼,很受外地游客的欢迎。潘宏伟是个喜欢打渔的人,但他的儿子却一上渔船就称头晕,现在去了天津做房产中介,挣得比打渔多。
白洋淀如何做好发展与保护的大文章?
杭州保护历史街区时采用的“当地居民回迁”模式或许值得借鉴。
杭州鼓励居民回迁来保护运河文化的做法有一条根本的理由:居民的需求才是历史街区继续存在的意义,也是街区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居民对于本地区文化的传承、生活延续和活力再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的白洋淀,那是打渔的男人,织席的女人,有战争的伤痕,也有英雄的遗迹。
未来的白洋淀,许是雄安最美的名片。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夜幕降临的时候,还应有渔歌响起,水鸟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