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组图】95岁航空绘画大师陈应明逝世 绘图误差从不超5%

2017-04-16 编辑:

95岁航空绘画大师陈应明逝世 绘图误差从不超5%

陈应明拿着他的画讲飞虎队的故事

陈应明拿着他的画讲飞虎队的故事

空警200预警机与护航的歼10战斗机

空警200预警机与护航的歼10战斗机

“北京”号康维尔CV-240飞机胜利完成中国民航首航任务

“北京”号康维尔CV-240飞机胜利完成中国民航首航任务

  成都,黄田坝的成飞公司宿舍,外立墙面有些斑驳。一栋百来平米的房子,是陈应明生前居住的家。

  对于相知相识、亦师亦友60年的徒弟兼朋友韦克敬来说,今后,走路15分钟,再也不能喝到喷香的进口咖啡了。

  那座老房子的大门再次打开,95岁的陈应明,再也不能出来迎接80岁的老友韦克敬了。

  4月14日5时05分,我国航空史、航空画、航空模型制作泰斗级大师陈应明,告别挚爱一生的航空事业,在成都驾鹤西去。

  大师远去,音容宛在,画作永传。

  徒弟与师傅

  一个青年的好奇

  促成了一段60年的友谊

  一多月前,韦克敬和陈应明见了一面。两家人住得很近,走路只需要15分钟,所以平时来往频繁。

  “当时陈老师精神还很好。”提起陈应明,韦克敬还是习惯性地叫“陈老师”。谁知道一个月后,就传来噩耗,“我昨天晚上一夜没睡好。”

  60多年前,年仅19岁的韦克敬遇到了比他大15岁的陈应明,一个广西人,一个广东人,两个“老广”在如今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相遇了。

  韦克敬当时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啥也不会。”在成飞工作时,陈应明在二楼,他在三楼,经常从陈老师工作的地方经过。“陈老师做的东西太精致,太漂亮了。”韦克敬说,自己打心底佩服,每次经过,不由得会多看几眼。

  有一天,陈应明发现了充满好奇心的韦克敬,主动上前问他叫什么名字。就这样,两个人算认识了,韦克敬拜了陈应明为老师,跟随他学习飞机模型制作。

  后来因工作调动,韦克敬留在了成飞做飞机模型,一直到退休。陈应明辗转来到现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两人结下毕生的友谊,却未改变。

  自学成才

  飞机模型成终生追求

  作为我国航空画和飞机模型泰斗级人物,很少有人知道,陈应明是自学成才。

  由于祖父是侨领的关系,陈应明幼年时期家境优越,相当富有。7岁那年,法国在河内举办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工业展览,年幼的陈应明将目光聚焦在展出的三驾双翼飞机上,从此再未移开。祖父当时在河内做进出口贸易,家中有不少法国的报纸和杂志,上面刊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照片和描绘空战的连环画,他就照着临摹。

  从那时起,陈应明一发不可收拾地沉醉于航空军事模型。1935年,陈应明就读的学校搬到了香港,姑父送给他一盒马丁B-10轰炸机实体模型的套件,这是他组装的第一架飞机模型。

  陈应明在香港期间曾拜师著名画家徐东白,为他绘制飞机画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自学成才,业务能力非常强。至今在业内提起航空画和航空模型,都是举世公认的权威。

  陈老师并不是只会工作的“工作狂”。韦克敬说,生活中的陈老师非常随和,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咖啡曾是陈老师的最爱。“他会告诉你吃西餐时如何使用叉子,跳华尔兹时如何迈舞步。若是有真心爱好航空史的朋友前来,他总会拖其畅聊至深夜。”

  陈应明音乐素养极高,以前曾在成飞做过乐队指挥。“唱歌、小号、小提琴他都能做得来,尤其是小提琴,拉得非常好。”

  画的飞机变成三面图

  误差不会超过5%

  在韦克敬看来,陈应明一生画飞机,做飞机模型。他的航空画,除去艺术感,画中还承载着珍贵史实。

  他的每一张航空画都经过严密考证,除了充分理解画中飞机的结构、所绘飞机的原始涂装、标志,还要考证当时的背景、人物、地点等。陈老师曾说,“如果把我所绘制的飞机变成三面图,误差也不会超过5%。”

  “他办事作风严谨,精益求精。”对于这一点,韦克敬感受颇深。“飞机图纸给你了,模型做得不严谨,他会直接让你丢掉,重新做。”韦克敬跟随陈老学制作航空模型,曾经被要求重做过十几次。

  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的飞机模型,机器都可以做。而早年的飞机模型,都是纯手工的。按照飞机大小、比例、复杂程度不同,一般的飞机模型制作周期要半个月,最多可能要几个月。要是重做,相当于半个月的心血白费了。“他不管那些,达不到要求,必须要扔掉。”韦克敬说。

  陈老对徒弟要求严格,他对老型号飞机的考证总是兴致勃勃。治学严谨,与其说是他的风格,倒不如说是他的本事。陈老往往会对航空书刊上编辑们的胡言乱语和张冠李戴“怒不可遏”,时不时来一顿痛心疾首的臭骂。

  韦克敬说,有次一家航空杂志上登了南京某一次航展上一款1:1飞机模型。陈老看了报道,一眼就看出来模型的问题多达二三十处。于是,他电话打到杂志社去纠正错误,就这个事情,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批评。“航空画、中国航空史、飞机模型这些都不是玩具,他见不得别人乱说,看不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儿子与父亲

  音乐启蒙老师

  唯一一次挨打因为小提琴

  提到父亲陈应明,陈达波用了“可贵”两个字来形容。

  在陈达波眼里,父亲总是让他心生敬畏,“他把毕生精力放在航空事业上,对中国的航空事业锲而不舍。”

  1956年,陈应明调到成都筹备飞机厂,时年6岁的陈达波也随父亲迁到成都,举家住在东城根街。

  陈应明一家刚到成都时,如今的成飞还是一片荒芜地,杂草丛生,有一人多高。陈达波回忆,杂草实在太过茂盛,他最喜欢和小伙伴在杂草丛中玩捉迷藏。

  为了更快地把飞机厂建设起来,陈应明坚持吃住在厂里,一星期只回家一次,“那个时候他几乎顾不了家。”陈达波说。工作繁忙的父亲通常会选择星期天回家,全家人就会一起到人民公园转转,享受家庭之乐。在童年陈达波的心里,这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陈应明从小喜欢音乐,最喜欢拉小提琴。随着厂子逐渐发展起来,陈应明陪伴儿子的时间也渐渐多起来,每次闲下来,他总惦记着要把这门爱好教给儿子。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