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山人不会无影脚,也不打咏春拳了?
2017-04-13 编辑:
文/岑欣蔚
你以为广东人什么都吃,佛山人都会无影脚、咏春拳?
祖庙是游客来到佛山的必访之地。除了古道观之外,祖庙还有一处胜地,黄飞鸿纪念馆。很多人都认为,那就是佛山历史的缩影,因此祖庙每天人流络绎不绝,门票20元,可以参观两处武术宗师的纪念馆。
在祖庙靠近门口僻静的一角,同是一代武术宗师,叶问的纪念馆“叶问堂”却显得有点冷清。就像为人低调的叶问本人一样,叶问堂简朴干净,青砖瓦房、几支疏竹,武术宗师的纪念馆却有着几分儒雅,只有陈设的六点半棍、八斩刀和叶问自创的木人桩才让人想起他咏春宗师的身份。
当年佛山镇能叫得出名儿的路不多,福贤路便是其中一条。
现在这条路依然只有两条车道宽,蛇形的路面南北走向,车水马龙。“佛山棉织二厂”、“祥和饼铺”等不少老招牌还隐约可见,在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的百货店里还能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小百货,火钳、老鼠夹、做枕头用的油柑叶、水壳木塞子等等。
这条百年老街在佛山人眼里,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始终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也是佛山文化的集中所在。
福贤路建于1930年,道路两旁老字号、西洋楼、杂货铺林立,是佛山动人的生活画卷。
在1938年之前,福贤路、永安路和莲花路交界处有一座连绵数条街位的大屋,称作“桑园”,桑园主人家的二公子便是叶问。
叶问出身大户人家,举止斯文大方、潇洒轻盈,颇注重仪容清洁,从不像其他武师那样“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而是喜欢穿深色长衫,总被人当作“当铺里的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师”,但这位“掌柜先生”却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
曾有故事说,当年叶问与表妹数人共观“秋色”游行,叶问一身长衫、薄底绒鞋,颇似公子打扮,一表斯文,一军阀军官以为软弱可欺,欲非礼其表妹。
叶问却突然标身进步,以惯用的咏春拳法,来个“摊打齐发”,一招即让对方当场倒地。军官恼羞成怒,起身拔枪,叶问一个“转马卸身”握住对方的左轮手枪,大拇指直压手枪转轮,直至把转轮压扁到不能发射为止。
如今,住在桑园附近的人已经记不得叶问当年的壮举。“桑园?那是老佛山们的聚集地,那里出过很多有名的文人。”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说起桑园,依然中气十足。但她1947年才从香港来到佛山,桑园之前的故事她都没听说过。
老人说,抗日战争期间桑园被日本人占用,解放后房子已被糟蹋得面目全非,逐渐沦为摆卖杂货的几家零星小商铺,日见萧条。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这片土地成为了“佛山城区政府”所在地。
随着佛山城市规划的变迁,“佛山城区政府”和“佛山地方区委政府”重组,成立了佛山市政府,原“城区政府”的所在地到本世纪初改建成莲花广场。每到夜幕降临之际,莲花广场便响起交谊舞曲,五颜六色的灯泡悉数亮起,住在附近的大叔大妈们在晚饭后便来到这里自娱自乐。
原来桑园隔壁曾有佛山著名的茶楼“桃园居”和老字号饼店“公兴隆”。前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更名为“革命饭店”,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而被迫关闭。后者则数易其主,也曾经歇业,后来佛山糕点公司为恢复传统名店,1981年在人民路104号重新开业。
除此之外,留有叶问痕迹的老城区,就剩下和福贤路垂直的永安路了。当年,叶问在这条路上的花纱店里收下了他的首批弟子,叶问第一代弟子郭富就曾经在永安路上吃过叶问的闭门羹。
上世纪30年代,学咏春拳还是富人弟子所为,当年的郭富是个穷鬼,从平洲到佛山永安路一间糖面铺打工。每逢入夜以后,对面花纱店便有一帮年轻人在学拳。郭富打听后得知原来是当地一周姓富翁请叶问在教授咏春拳。自幼喜拳术的郭富第二天便托人找叶问拜师,结果叶问一口回绝。
经过长达半年的持久战,叶问终于被这个诚心的年轻人打动。可就在郭富高兴地行大礼叫师父的时候,叶问却很严肃地拒绝了这一称谓。后来,师兄们才告诉郭富说,叶问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不喜欢弟子们叫他师父,徒弟们都称他为“问叔”。
1945年,受战争影响,郭富打工的糖面铺也被迫关闭,他不得不又回到乡下。叶问发现一向勤奋好学的郭富不辞而别,就亲自到郭富的乡下平洲夏教找他。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数十里路来到夏教手把手教郭富。
在郭富的祖屋,师徒俩一起练拳,叶问还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药书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很多年之后,叶问在香港逝世前曾给弟子留下口信,以后要学正宗的咏春拳,要去佛山夏教找郭富。
如今,叶问在佛山留下的这些零星足迹,又在“功夫名镇”的头衔下重新拼接起来。在祖庙的叶问堂里,为了更直观告诉游客们谁是叶问,特地开辟了好几个橱窗展览李小龙与叶问的合影照片、师徒俩的书信以及报章报道。
虽然有叶问,虽然有黄飞鸿,但佛山人并不是人人都会功夫。从桑园到莲花广场,一个人的历史很难被人们记住,即使他是黄飞鸿和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