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乔晓春教授博雅开讲(2)

2017-03-29 编辑:

  第二种情况可能比这个还惨,很多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轻易进入这个专业里面来,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你所在的专业有没有这种情况。当然我说的还不是在专业里自称为是专家的这些人,甚至在街上随便走路的老百姓都可以进来当你的专家。因为我确实碰到过很多次,还不止一次,比如我们开一个人口学研讨会,很多人在会上发言,中间要提问题,后面就有人举手,说你刚才提的观点他不同意,他要讲他的观点。他讲之前先做一个自我介绍,他说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不是你们圈子里的人,我不是研究人口学的,我是门口路过的,趴在门上看你们讨论什么,进来以后我就坐在后面听,听了刚才那个学者讲了他的观点,他说我现在想讲一下我的想法,他说我觉得你讲的观点不对。等他讲完以后所有人给他鼓掌,就觉得这个人讲得特别好,特别清楚。我不否认这个人很有想法,很有水平,但是我反过来想这个问题,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我们拿了本科、硕士、博士,读了十几年,叫一个不是这个专业的人把我们说倒了,而且我们所有人都说他讲得好。你会想一个问题,我怎么进这个学科里来了?不需要学就比我们还厉害,那我们这些年是不是都白学了?要注意很多社会科学都可能存在这种现象,而且我们都是受过很严格专业训练的人,你会发现让一个根本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人,把我们给讲倒了,我们很佩服。

  大家想,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有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这个学科没有东西,我们经常有一个什么感觉。在我们专业领域里,所谓知名的学者都是哪些人?通常都是在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在一些社会活动里往往很有影响的一些学者,我们把他归为我们这个领域的专家。我就想一个问题,专家一定能够在社会上或者在大众领域里出名吗?什么样的人才是专家?要注意在国外教材里,经常会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这个专业专家的,或者说没有资格在这个领域里做研究。为什么我们有很多所谓大牌学者都是在社会上、在媒体上讲话,我通常会感觉能够在媒体上讲话的人,通常讲的话都不是专业的话。为什么?要注意,专业是什么?在国外强调一件事情,专业或者说我们属于这个专业的社群的人,他们之间的对话是用专业术语在对话,这些专业术语是有明确界定的,老百姓是听不懂的,而且老百姓的话是没有专业界定的话,是不严谨的。所以在国外,一个学科的成熟程度,取决于这门学科有没有一门专业的词典,我们是照着词典来说话的,我们是照着词典来得到专业训练的,我们的社会科学里各门学科有没有标准的专业词典,规定了我们的专业术语。因为大家在学术研究里讲的话都是用专业术语讲话,因为这些专业术语在同样一个研究的社群里,同样一批学者里,大家都是有共同的理解,有共同的定义,这样我们的话才能交流。要注意,老百姓的话有一个特点,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是不一样的,它没有严格界定。所以用大众的话来讲学术,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所以我经常在想,能够用大众的话来讲学术,通常来说要我做我可能做不到,如果说我做到了,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我在这儿讲的不是学术,或者我在做科普,所谓的科普就是把专业的语言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很难做到在社会上跟普通大众讲专业,你是讲不明白的。所以我通常会想那些在社会上、媒体上讲专业的人,我可以说他讲得很好,但是我不敢说他专业一定做得很好,因为你没法检验他讲的东西到底是对还是错。在我们学术界,你真正讲一个结论的时候,我不是讲结论本身,而是要讲这个结论的证据是什么。老百姓不关心证据的,老百姓只关心结论到结论,你要跟老百姓讲数据,肯定要讲数据来源,老百姓不关心这个。但是凡是讲结论的人不讲证据的,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我就怀疑他的结论对不对,但是老百姓不怀疑,老百姓觉得讲得挺有道理,就过去了,要注意这些人都成了大学者、大专家,最惨的就是我们的学生都是跟这些人学出来的,他就觉得我的老师就这么讲问题,我要跟他学,所以我们今天很多大学都有一些明星教授,学生追星,我就觉得这个老师在社会上讲得特别有意思,你可能也觉得讲得有道理,但是我告诉大家,他天生就讲得好,那个是学不来的。所以你会发现学生听了这个课以后好像很热闹,也很佩服这个老师,但是等这个课结束以后你会发现你什么也没学到。所以真正学习不是学谁讲了什么,而是学习分析这个问题的思路,他是怎么证明这个问题的,这是作为学者首先要学的东西。这就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非专业的学者进入到我们这个圈子里来,而且显得比我们专业的人水平还高。

  第三,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是凭经历,凭研究者的感受、想法或者一些所谓哲学的推理,来做研究,来下结论的。你看我们很多论文里你会发现没有数据,全都是讲理论,讲感受,包括不仅仅是我们说一般的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因为社会学是研究最具体的人的,你会发现也都是很多学者的一些想法、一些感受。这种研究现在做得特别多,而且我自己的经历就发现,我们在社会科学圈子里很多学科都有这个问题。比如我参加过老年学的研讨会,你想想看,按照我说的凭经历、凭感受做老年研究的,应该谁做得最好,肯定是老头老太太做得最好,他会说你有什么资格研究老年人呢,你又不是老年人。我1998年5月份在厦门参加一个老年学研讨会,我去了以后发现参加的人特别多,到了会场有二三百人,差不多90%都是老年人,当然也有一些退休学者,绝大多数都是老干部比较多。讲的时候这些人怎么讲?你想如果他是研究者,他研究他这个对象的时候怎么讲。他讲中国发展到今天,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建设都是靠我们这些人,比如说北京人吃水,北京的水,他说原来密云水库就是我们修的,我们一砖一瓦把密云水库修出来,我们受了多少累,吃了多少苦,可是我们现在老了,政府对我们待遇特别不好。后来我一听这个会有问题,我就找中国老年学会的会长,是国务院老龄办的主任,我在会上就找他说,我说张会长你这个会根本不是学术会,你这个会是老年人俱乐部,这怎么能搞学术讨论呢。变成发牢骚的会了,很明显思路就是,他是研究老龄问题的,他觉得他是最有资格做研究的,你们年轻人没资格。

  还有一个例子,我参加过一个妇女研讨会,那个更惨,因为那个会很多人发言,发言以后因为当时我也没有研究,这个会是当时95年在北京开一个世界妇女大会,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前搞了一些研讨会和预备会,我当时被邀请参加一个预备研讨会,那时候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地位研讨会,然后我就去了。当时我本来不想去,我说我没有研究过,但是因为那时候也时髦,要开世界妇女大会了,后来人家跟我说,你没论文没关系,我们是特邀你来参加,我就去了。去了以后因为有发言的人,所以我就提了很多问题,整个会场就受不了了,就起哄把我轰出去,不能让他讲,后来我想为什么。因为学术大家谁都可以讲,比如我讲得不对大家也可以反驳,没有问题,学术就应该是平等的气氛,但是为什么我讲很多人接受不了?后来我发现我不是妇女,他觉得妇女才能参加这个会议,你这个男的跑来老讲,老给我们提意见,他们受不了要把我轰出去,那个会我就参加了半天,我觉得这个圈子不是我能进来的,人家不让你进来,后来我就再也不敢进去了,这也是一个经历。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