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许达来:资本如何布局风口?

2017-03-29 编辑:

  流寇,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色的一个品种。

  比如唐朝的黄巢,起义后,打到哪里,杀到哪里,到处打土豪,一夜之间无处不在,也颠覆了旧有的李唐,声势浩大。但最终归于土崩瓦解。

  流寇的特点,是不耐烦搞根据地建设。农民军往往因“风口”而起,所以特别注重造势。就像当年太平天国,虽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实际上是攻而不守,前面攻克的城池,政府军就跟在屁股后面收。

  起义军嘛,“破坏式创造”、“颠覆式创新”,总是十分擅长的,在初期也有充足的资源来进行任性的模式设计,干那些执政政权算不过来成本账的事情——比如分地主的田,大家都高兴,不用考虑持续性的问题嘛,还有一种“大同”理想指日可待实现的画面感。但实际上,任何起义军总有一天避免不了要回答“常态化建设”这个问题,毕竟掠夺式发展是不持续的。

  绕不过这个弯弯,就跨不过自己的悲剧宿命。当年李自成都进了北京城,制度惯性停不下来——没钱分给弟兄们,咋办?愉快地把京城高官的家都抄掉,一个不小心抄到吴三桂家头上。这才有了清兵入关,一怒为红颜的历史狗血。

  自古以来,看一个农民起义政权能否最终成事,其实有两个最简单的标准:

  A、有没有可以团结地主知识分子的政策;

  B、有没有耐心搞根据地建设;

  就看当年朱元璋,天下纷纷扰扰的时候,不去干什么造势的事情,任由其它势力顶在前面对抗大元。自己南克张士诚,西攻陈友谅,一屁股舒舒服服地坐稳了东南这个真皮沙发,占据了这块天下一等一的富庶之地,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又团结了李善长、刘伯温这些知识分子,墙也高,粮也广,根本不融资,还一脚把战略投资人踹了(小明王韩林儿),再徐徐北伐,终有天下。

  今天文章的题目叫“创业流寇主义”,其实是想借着历史讲讲创业的事情。

  今天的商业领域,有许多的风口。但哪些风口、哪些企业最终能成?

  我想标准也是类似的:那些肯搞根据地建设的企业,才会有出路。这种根据地,可能是一块有稳定收入利润的业务,可能是一块有稳定统治地位的区域市场。

  用这个标准看今天的许多企业,其实都不难得出答案。我们也不会因为其一时的战术胜利而干扰我们自己的商业判断。

  看看那些起义军领袖们的下场便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

  许多创业企业和流寇差不多,全指着“VC土豪“活,总想着攻占个”大城市“造势,打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政略”可言。

  但根据我,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观察,自古以来,这种事情不管它声势再浩大,也终究是会归于虚无的—— 你想想,太平天国闹了10来年,也有很多人认为他会成为常态,可以大而不倒。可遗憾的是,规律就是规律啊。

  同样,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一家不安心搞根据地建设的企业,是没有太多必要相信它真的会提供用户价值的。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些吃人的军队:唐末有个叫“秦宗权“的军阀,部队连粮食都没有,只是随身带盐,饿了就直接把老板姓抓来吃—— 如果把这种部队比作一家企业,那他的策略就是用残酷损害用户(百姓)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何其像许多跑路的P2P企业)。

  有许多朋友问我,怎么看这家企业,怎么看那家企业,我可以用几条看历史的标准来回答:

  1、争夺天下,第一重要的是“政略”。类比到企业里,就是愿景和价值主张。一家企业有没有这个方针且可以落地,基本上决定了它是“创业流寇”,还是可以“大出天下”

  2、有没有稳定的根据地。类比到企业,就是有没有持续获取现金流、利润来源的业务,如果没有,其它的再热闹,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3、有没有团结某一阶级的政策。 一个农民军政权的存续,绕不开的是回答“依靠谁、为了谁、团结谁、远离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这个政权的“员工池”和“用户池”成分。类比起来,一个企业也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例如用户是谁),并匹配相应的经营策略,才有根。

  但凡能回答上面三个问题的,都大可以期待。

  不能回答的,就没啥讨论的空间。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