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焦点 > 正文

想一想,你的那些朋友都对你做了什么?你又对 TA 们做了什么?(2)

2017-03-28 编辑:

  不过,一个研究团队却发现工作场合中令人矛盾的社交关系也许对我们有益。社交关系令人矛盾纠结的同事之间更容易从对方角度看待问题,原因在于他们想要弄清楚两个问题:这种矛盾的同事关系意味着什么?这种矛盾的同事关系到底是什么。同时,矛盾的友谊让你不确定自己在对方心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这样一来,你会更努力地想要在对方心中某的一席之地。

  亦敌亦友可能是矛盾社交关系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它蕴藏着复杂多样却层次鲜明关系和感情:你们表面上看起来像朋友一般,但实际上却互相竞争,甚至对另一方心有不悦。令人矛盾的社交关系一般是爱、恨、烦恼、同情、忠诚以及亲切等多种情感的混合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亦敌亦友与普通那些令人矛盾的社交关系的确大不相同。实践表明,工作中的关系亦敌亦友会让很多人干劲十足,备受鼓舞。而在爱情和与父母的亲情之中,亦敌亦友关系同样激励效果甚佳。

  与不幸的家庭一样,朋友也能从很多角度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会让你觉得矛盾,只会对你不利。苏珊·海特乐(Susan Heitler)是丹佛的一名临床心理学家,而莎伦·利文斯顿(Sharon Livingston)则是纽约的心理学家和市场营销顾问。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坏朋友”具有一些很典型的特征:她让你觉得自己与她的其他朋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一起聊天时,更多的时候是她在讲述她的故事,而不是你在谈论自己的问题;当你批评她时,她会进入自我防御状态,进而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反过来批评你;她让你觉得步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让她怒火中烧或者心生不悦;她让你的情绪起伏很大,前一天还言谈甚欢且赞美不断,第二天就冷眼相对且沉默不语。

  

想一想,你的那些朋友都对你做了什么?你又对 TA 们做了什么?

  图片来自 豆瓣电影

  2014,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 50 岁以上健康女性群体中,社交关系中负面情绪和影响越多,个体患上高血压的概率就越大。负面的社交活动有很多,比如需求过度、指责批评、感到失望以及不愉快的交流等。这些情绪会让 50 岁以上健康女性罹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 38%。然而对于男性群体而言,不良社交关系与高血压之间却不存在相关性。这也许是因为女性太过于在乎社交关系,也愿意在社交关系中投入更多关注和精力。

  不过有一个事情对男人和女人都适用:负面的社交活动可能引发炎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人员杰西卡·蒋(Jessica Chiang)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社交关系中积累起来的压力能够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实质性伤害,效果就好像真的中毒一般。

  一些对我们伤害最深的友谊其实最开始让人非常愉快开心,只是后来慢慢变质。比如说对青少年而言,朋友在网上欺凌你的几率比朋友的朋友在网上欺凌你的几率高出 4.3 倍。16 世纪时,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情妇戴安娜·普瓦捷(Diane de Poitiers)曾经说过:“朋友可能成为你最好的敌人,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软肋你的弱点。”

  作家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在 1998 年出版的《权力的 48 条规则》一书中提到了友谊质量迅速滑坡的问题。他警告说,让朋友与你自己的事业产生交集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会逐渐让你们的友谊从“好”变“坏”。这很可能与我们如何应对朋友提供的重大帮助有关:

  很奇怪的是,你的好意之举却可能让一切失去平衡。人们希望觉得自己是因为能力和努力而收获了好运。这样一来,接受他人帮助就成了一件倍感压抑的事情。受人恩惠意味着你在他人眼中是值得付出的朋友,而不是意味着你的能力和努力让你可以获得这般待遇。将朋友招到自己手下做事会让朋友觉得你是在屈尊俯就,从而使他们私下里倍感苦恼。而这种行为产生的伤害也会慢慢显露:朋友渐渐愿意说出真相,对你充满怨恨和嫉妒。长此以往,你们的友谊就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想一想,你的那些朋友都对你做了什么?你又对 TA 们做了什么?

  题图来自豆瓣电影

  所以说对朋友施以援手以及朋友之间“多了一点诚实”,这就足以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我们一贯倡导朋友之间要坦诚相待,大方无私。但这个结论显然与我们对友谊的希冀背道而驰。而且,这一结论还让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为什么世间有如此之多的“坏朋友”,“好坏兼半的朋友”以及“起初关系融洽但渐渐交恶的朋友”。1971年,进化论生物学家罗伯特·泰弗士(Robert Trivers)发表了名为《互利主义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的论文。他在文中总结称:“每个人身上既有无私的利他主义精神,也有滑向背叛欺骗的倾向。”他所谓的“背叛欺骗”是指你在一段友谊中付出的比朋友少,或者说你从朋友处获得的东西比朋友从你这里获得的多。

  泰弗士进一步解释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狡猾的骗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复杂的机制让自己避免变成背叛欺骗起来毫不眨眼的“大骗子”,同时保证自己不会“太过于无私利他”。

  他写道:“欺骗成性的人在欺骗背叛过程中不会因为朋友的付出而给予任何回报,而利他主义者则承受了损失。因为利他主义者向他人提供帮助,但是却没有收到任何回报性的收益。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能区分出谁才是社交关系中的大骗子。相比之下,狡猾的欺骗者则会针对他人的帮助给予回报。不过他们总是试图让自己的回报少于对方的付出。说的更准确一点,如果情况变成狡猾的欺骗者对他人施以援手,他们会尽量保证朋友的回报比自己的付出要多。”

  “喜欢”某人是一种回报性的情绪,它是狡猾欺骗者在心理学上自我克制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拥有利他主义精神的朋友。好的人的确会吸引更多人和他成为朋友,因为他具有更高的地位,能够为他人提供必要帮助。实际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究竟是欺骗者还是利他主义者,也不在于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问题的核心在于:在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社交关系里,我们如何在欺骗者、利他主义者、好朋友和坏朋友这四种角色中进行选择平衡,从而最终确定自己的定位。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