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去世的传媒人,为“高雅”和“低俗”穷尽一生(2)
2017-03-25 编辑:
但是一战后,随着民主共和制度的普遍建立,等级观念作为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逐步被人类抛弃。1960年,文化的阶级性已然转变为包容性。这个时代既催生了高雅,又接纳了低俗,无论是《纽约书评》这样的阳春白雪,还是《约会游戏》这样的下里巴人,都在这片沃土里扎下了根,长得枝繁叶茂。
可见,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是非此即彼。选择高雅,还是选择低俗,理应是一件求仁得仁的事情。我们可以像Chuck Barris一样,利用电视的娱乐特性和人类固有的猎奇心理,开发下限很低的媒体产品,赚得票房,但失去口碑,遭遇非议;或者,我们也可以像Robert Silvers一样,不关心读者爱看什么,只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和内容品质,读者并不会很多,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巨大。
没有优劣,只有不同。正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丰富着我们的媒体文化,使媒体生产出多元的内容,精英与大众都各取所需。
最可怕的情况是,一个社会无法支持高冷的知识分子刊物,充斥着反智主义的情绪;或者一个社会要挥舞道德大棒铲除被判定为低俗的内容,丧失任何宽容和理解的欲望,走向威权的深渊。
参考文献:
方可成. 两则讣闻背后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新闻实验室.2017.03.
刘植蓉. 高雅与低俗,谁说了算. 新金融观察. 2014.11.
赞赏作者~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姚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