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囧闻】KFC经典特价鸡块,竟勾起对“通胀”的辛酸记忆?
2017-03-25 编辑:
汇通网3月24日讯——囧闻第501期:
编辑部助理大姐不知怎么,最近迷恋上了那位做“吮指原味鸡”的老爷爷,天天都指明了要叫他们家的外卖,于是,一到饭点,整间办公室都充满了炸鸡的香味,让别的同事也馋虫出肚,无心工作。
虽然,大家打心里都知道,这种油炸高热量“垃圾食品”乃减肥瘦身过程中的首要大敌,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的季节。但是,在美食的诱惑面前,大家却也只能甘心自暴自弃。无论如何,人类本能中对于高热量食品的那种欲望,几乎是无法抑制的,这也就是再坚强的人,也往往难免沦为美食的俘虏的原因:凡缺少对美食欲求的人,早就在进化长河中被淘汰出局了……
然而,让助理大姐迷上KFC的原因还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除了直接勾起食欲之外,肯德基当前的营销活动还直接挑起了大家心中潜藏着的那种贪便宜的欲望。根据其当前的活动规则,凡在3月21日前加入其会员的老顾客,都可以限量地以2块5毛钱一块的价格享用原价11块多的吮指原味鸡,另外还可以花8角钱的超低价就去吃到一杯经典款土豆泥。这样的优惠程度,简直就是砍价砍到脚脖子里,想让人不动心都难。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优惠定价,是肯德基为了纪念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而故意上演了把餐品定价调回1987年初次踏足中国市场时的水平。于是,基于上述对比,可以看到一块鸡的价格在30年里涨了四倍多,这也很“残忍”地提醒了大家去认识一个经济学普遍现象,那就是如影随行的通货膨胀。
其实,不用多解释,大家都能直观地了解到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货币供给的增速超过了生产力的增速,导致随着时间推移,需要更多数量的货币才能去买到之前用比较少的金钱就能买到的东西。于是30年前2块5的KFC鸡块,现在需要11块才能吃到。虽然,鸡块仍旧是当年一样的配方和口味,但口袋里的钱却不是当年的钱了……
于是,经常也便有老人长辈时常发个牢骚,说想当年某某物品只卖多少钱,而现在却已经涨价了多少倍数,心中似乎有各种愤愤不平,觉得如果物价都停留在那个“前市场经济时代”,那么现在大家的日子一定过得像在天堂里一样。确实,在之前30年里,中国的年均CPI增速达到了5%以上,折算下来就是各种商品的平均价格变成了之前的4-5倍,这也就是KFC鸡块从2块5涨到11块的根源。于是,对于老人来说,钱变得不值钱,这个感觉是相当直观的。
但更重要的是,官方公布的CPI数据是把所有的消费品加权在一起计算的,如果单算食品类的话,涨幅就可能更大。比如,当年路边饭店里1块钱一碗的牛肉面,现在卖到了15块,早点摊上一毛钱一根的油条,现在的售价是2块钱,涨幅都达到了15-20倍,与之相比,只涨价了4倍的KFC简直就是业界良心了(至于当年一部“大哥大”卖几万元,而今一款智能手机不到1000块就能下单的这种“抬杠”式反例,不举也罢了……)。这也难怪家里的老人会觉得世风不古了。
但需要看到的是,并不是只有物价在涨,而大家的收入水平却也在稳步增长,于是,同样的消费品,虽然绝对价格可能上涨了,但是与收入相比,其相对价格却下降了。继续拿KFC鸡块当例子吧,在肯德基老爷爷满面笑容入驻中国的第一年,那时上海的全社会劳动者的平均年薪只有2000块钱,而今,这个数字却上升了30-40倍。当年的令人羡慕的“万元户”,放到现在已是彻彻底底的赤贫阶层。就算扣除了通胀倍数,人均实际生活水平仍然提高了8-10倍,这就是经济增长的切切实实的成果。(但千万别拿房价作参考,30年前北京1平米房子卖1900块,相当于一年的工资,现在一年的收入还是只能买一个平方……)
因此,如果单单按照物价收入比折算回去,那么,1987年时2块5一块的KFC炸鸡,其实际价格相当于现在的80到100元,而要在KFC吃一个完整的套餐,代价相当于今日的200多元一个人,这都可以够在豪华餐厅吃上一顿海鲜自助餐了。所以,当年的KFC也是不折不扣的“贵族餐厅”,甚至在招聘服务员时还要以貌取人,把形象抱歉的马云叔叔拒之了门外。否则的话,中国现在或许会多出一个成功的快餐店经理,但却少了一位重量级电子商务企业家。
当然,现在的KFC早已沦为只要你愿意,可以天天坐在电脑前抱着全家桶吃个够的平民餐饮代表,甚至如本文开始所说的,许多爱美健康人士给它贴上了“垃圾食品”而敬而远之。只不过,KFC这回大打“情怀”牌的营销,却把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的心路历程,以“尽在不言中”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了出来。对此,对于从小和KFC相伴,小时候以能吃到KFC快乐儿童餐为幸福的象征,而长大后却发现这已经沦为了不想做饭时的无奈充饥物的我等一代人而言,也只能暗自哀叹在和中国的KFC一起走入而立之年后,一次都已经物是人非。
而回过头来说,就和之前【囧闻】所提过的那个银行存款为啥给利息的迷题一样,物价为什么会上涨,对于在80年代90年代初那个空前绝后的高通胀时代经历了童年时代的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斯芬克斯之迷。当年小编就曾问过自己的老爹,既然我们国家还那么穷,大家都没有钱,以致于家里每个月只能吃一次KFC打打牙祭,那为什么政府不多印点钞票发给大家,这样我们不就有钱多吃几顿KFC了吗?而老爸的回答则是:钱印得多了,大家手里的钱也就不值钱了,你想吃的KFC儿童餐也不能光靠印钱就印出来,必须有人去养更多的鸡才行……
当然,这个问题背后的真正原理,小编也是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想明白。那是一次清明节,按习俗家家户户要给故去的先人烧纸钱作为祭祀。小编当时看到待每张待焚化的纸钞上都印着“50000元”这个数字,一开始心里还暗暗窃喜,觉得在天上的太爷爷在过了这个清明节之后,一定会变得非常有钱。但脑子多动了一下就恍然大悟:这在花花绿绿的纸上,只要想印上多大的数字,就能印上多少个零,无论多大的面额,过了火之后都只剩下一把灰。而真钱和假钱也都是用一样的纸造的,就算印得多一点,把数字填得大一点,如果没有人愿意拿实物商品来换的话,也终究只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