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管理和筛查结核病潜伏感染人群应得到重视(2)
2017-03-25 编辑:
从2015年7月31日开始,包括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中牟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家合作单位共计60余人的研究团队,前往200多个自然村。在81天时间里,完成了2.1万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体检筛查。
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潜伏感染人群进行药物干预的系统性研究,为中国结核潜伏感染干预手段的探索和干预策略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项目主要针对中牟县50~70岁农村居民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发现及预防性干预进行研究。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对2.1万名农村居民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筛查,并选取3900名结核病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群进入口服抗结核药物干预。最后开展队列研究工作,了解及评估结核病发病情况及药物干预情况。
徐霞所在的余庄村筛查了300人,排除乙肝、丙肝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患者后,约有21人复合干预条件。徐霞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干预对象服药并作全程记录,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实时反馈给项目组责任医生以及时处理,保障干预对象安全。
关口前移
2017年3月上旬的一个下午,中牟已是早春。凤英坐在闫堂村卫生所大院里,她愉快地述说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身体状况。
在2015年的这次筛查中,她被查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接受了后续的预防性治疗。
她的病是否和她的婆婆有关,由于时间久远,难以确定。
逻辑校验、数据清理之后的数据核对要在天黑之前完成。资料图
相对于更多没有被发现的潜伏感染者且具有高发病风险的人来说,凤英仍是幸运的。
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只有70%,尚有30%结核病患者没有被发现,结核潜伏感染的筛查更是仅仅局限在HIV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中开展。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在中国37种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结核病的发病人数居第二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也居第二位。这些结核病患者中,普通患者中得到正确的实验室诊断的数量,与耐多药结核病人获得正确治疗的数量都相对偏低。
由于以往我国的结核潜伏感染负担相对模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专家对在我国广泛开展结核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意见非常不统一。有相当比例的领域内专家认为我国的结核病防控策略应该继续放在早期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患者上,我们还没有条件去关注潜伏感染人群。
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北京胸科医院临床医生高孟秋主任认为,治疗、管理潜伏感染人群是实现终止结核病的必经之路,但是要结合我国高感染、高患病率的国情。
高孟秋说:“同意目前对高风险患病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比如HlV,排菌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器官移植者,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使用者,透析,矽肺等患者。”
早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结核潜伏感染管理指南》,倡导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年发病率低于100/10万的130多个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开展高危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的检测和预防性治疗。针对其他结核病负担较重的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建议仅在有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和HlV感染者中开展结核病潜伏感染干预。
在高磊看来,科研必须具备前瞻性,对结核病潜伏感染人群的干预研究是试图把结核病控制的关口前移,在当前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的前提下,结核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预防性治疗将是落实“预防为主”的结核病控制策略的重要把手。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明确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疫情和公共卫生资源情等实际情况制定潜伏感染管理指南。
高磊认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人口众多,结核病和结核潜伏感染负担重,因此根据发病风险准确界定潜伏感染干预目标人群、并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特点探索适宜的短程预防性治疗方案,是该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他说:“科研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推广,最终实现潜伏感染控制为结核病发病率的快速下降做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目标是,到2035年终止结核病的流行,2050年彻底消除结核病。高磊表示,尽管在很多欧美低疫情、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如果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高负担国家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全球目标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