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焦点 > 正文

资金荒的真相——货币市场为何“大树变为小草”?(2)

2017-03-23 编辑: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整整一年的时间表明,无论出现资金波动,只要央行想让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央行就能让货币市场稳定,货币市场从根本上讲,由于央行有无限的货币市场干预能力,因此货币市场的利率和波动性完全取决于央行的意愿。

  2016年8月之后,为何货币市场利率组合由“低中枢+低波动”变为“高中枢+高波动”?我们认为,主要与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期限错配,导致“资产荒”乃至金融系统风险有关。

  中国金融体系并不具备将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条件,因为中国金融机构投资方式以借短买长为主,如果央行将短端利率维持在某一水平,就会导致所有资产收益率下降,直至与短端没有利差为止,这正是2015年6月-2016年8月发生的故事。

  当政府和央行发现,将短端利率固定带来好处,远远比不过期限错配加杠杆带来的危害,在2016年8月开始央行率先行动,召开流动性管理会议,拉开了利率波动提高、利率中枢上行的序幕。之后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缩短放长,提高资金投放的加权久期和加权成本,窗口指导银行出资行为,导致市场资金开始脆弱。

  此外,央行目标由R007变为DR007,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真实成交的市场利率波动(详见:《读心术:不懂央妈的变化,你就out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作者:邓海清、陈曦)2016年8月以来,R007和DR007显著分化,在资金紧张时R007上升的幅度远远高于DR007,市场真实成交的利率比R007甚至还要高,而由于央行只盯住DR007,导致市场感受到的资金利率波动性(真实成交)远远超过央行盯住的利率波动性(DR007)。

  综上所述,货币市场以2016年8月为分水岭,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发生重大变化:8月之前是价格型传导效率和股灾救市,8月之后是防风险和去杠杆。市场之所以感受到资金紧张,有三个层次:

  1、央行的货币市场目标利率(DR007)中枢提升;

  2、央行的货币市场目标利率(DR007)波动性加大;

  3、市场真实成交利率和R007的中枢提高和波动性加大更甚于DR007。

  二、同业链条的一体两面——“资产荒”与“资金荒”

  在这一部分,我们通过资金流动的路径,来阐述资金荒产生的原因。2014年以来,特别是2015-2016年,随着银行同业链条的迅猛发展,资金流动体系形成: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

  简单来讲,央行通过包括各种粉在内的方式出钱给大行,大行再通过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同业存贷、同业理财等方式出钱给中小行,中小行再通过委外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非银机构。

  通过这一链条,我们可以清楚地解释2016年“资产荒”的出现。央行为了将货币市场利率固定在低位,需要投放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通过大行进入中小行(表现为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规模激增),中小行再通过委外等方式进入非银机构,绝大多数非银机构唯一的投资策略就是“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导致所有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以至于无资产可买,过多的资金追逐过少的资产,这就是“资产荒”。

  通过这一链条,同样可以解释为何2016年8月之后,资金利率的波动性和中枢明显上升,并导致了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的资金荒。央行不再希望货币市场利率固定在低位,反而希望货币市场利率提高波动和中枢,那么央行通过减少对大行的资金支持,大行减少对中小行的资金融出,中小行资产包括委外、非标等对应的负债难以为继,过多的资产争夺过少的资金,资金利率中枢和波动性放大,这就是“资金荒”。

  MPA在这一路径中发挥了额外的作用,即加剧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紧张。根据MPA考核,银行融出资金规模受限,同时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受限,导致即使有一部分银行钱多,但也难以像过去一样在金融体系自由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利率紧张程度。

  总结起来,在“央行→大行→中小行→非银”的同业链条中,央行是所有资金的源头,央行灌水就是“资产荒”,央行拧紧水龙头就是“资金荒”;MPA处于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要求,给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流动增加额外障碍,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

  三、资金面“由大树变为小草”——政策层基调的巨大变化

  我们在本文开头中提到,资金面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是参天大树,再大的风吹都不会让树干摇晃,而在2016年8月之后,资金面却成为了小草,随便来点风,小草都会随之起舞。

  在第一部分,我们对2016年8月分水岭的解释是,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在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8月前是提高价格型调控传导机制、维稳,8月后是防风险、去杠杆。在这一部分,我们进一步从政策层面的演化,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个关键词:“稳健中性”。市场对此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最为合理的解释是,“稳健中性”是相对于“稳健略偏宽松”而言。具体而言,2015年8月-2016年8月,资金利率低中枢、低波动,是稳健略偏宽松,而2016年8月之后,资金利率高中枢、高波动,就是稳健中性,这是对过去过低利率水平的修复,这也正是为何公开市场OMO逆回购加息不止一次的原因。

  至于判断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逻辑,我们认为,从2016年8月央行召开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会议开始,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央行三季度执行报告着重强调风险,最后到央行四季度执行报告、2017年两会定调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正好符合了货币政策转变以来,高层对去杠杆、防风险的考虑,将货币政策重心转为防风险。对此,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