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立医院设医事服务费 核磁等检查费用下调
2017-03-23 编辑: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昨日正式发布。4月8日起,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将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同时,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将规范调整。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医改核心内容共有3项,分别是: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降低药品采购价格;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实施“一升两降”的调整。
根据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多次组织核实和确认,参与改革的医疗机构达3600多所。其中,北京行政区域内政府、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军队和武警部队在京医疗机构均参加医药分开综合改革。
同时,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可自愿申请参与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并执行各项改革政策。
【医药分开】
三级医院医事服务费最低50元
北京此次医改的各医疗机构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此前,北京已在部分医院试点设立医事服务费,此次将在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铺开。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医事服务费及报销金额均有不同。
其中,三级医院为50元至100元;二级医院为30元至90元;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为20至80元。
据介绍,医事服务费是本次改革新设置的项目,其目的是补偿医疗机构部分运行成本,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推动分级诊疗,其对应的原来收费项目是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
同时,北京市医保基金将医事服务费整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报销范围内。门诊医事服务费实行定额报销,参保人员发生的医事服务费按规定报销。
【价格改革】
CT、核磁等检查费用下调
本次改革,对5类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了规范调整,同步废止现行相应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涉及282个项目。
北京现行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系形成于1999年,共有约5300余项。此次调整的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因“矛盾比较突出、各方面改革呼声较高、有改革共识”而优先安排。
为保持全市医疗费用总量基本平衡,此次价格调整主要体现“一升两降”。
即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如普通床位费从现行28元调整为50元,二级护理从7元调整为26元,阑尾切除术从234元调整为560元,针灸从4元调整为26元等。
同时,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如头部CT从180元降低到135元,核磁从850元降低到400-600元,PET/CT从10000元降低到7000元。并通过配套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品阳光采购降低了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20%左右)。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此次所公布的项目价格为最高指导价格,下浮幅度不限。
另外,此次调整的项目,除国家规定不能纳入报销范围的医疗服务项目外,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报销范围。其中,新增的55项专项护理和新生儿诊疗项目全部纳入报销范围,特别是此次调整后的96项中医类项目,也全部纳入报销范围。
在困难群众救助政策上,对社会救助对象的门诊、住院及重大疾病救助比例和全年救助封顶限额都进一步提高。
根据通知,各公立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向患者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不得收取未列明的费用。
【阳光采购】
医院在市级平台统一采购药品
改革后,参与医改的近4000家医疗机构将在市级采购平台统一采购药品。
平台将实时关注全国其他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结果,按流程动态调整药品的最低参考价格,并在采购平台中设置价格预警功能,实时预警过高价格,引导北京同厂同规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如降血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片”,2015年在北京销售的主要2个品牌(进口产品“立普妥”和国产产品“阿乐”)的采购金额达8.24亿元,阳光采购后采购价格分别下降了9.76%和11.47%,仅这2个药品就可节约采购费用8300万元。
据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透露,该平台上已有包括医保药品在内的4万多种品规包装的药品。
此外,原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药品采购平台将合二为一,社区能够采购到大医院的所有药品。
联动后,基层反映集中的几个药品,如用于降低血糖的“格华止”(二甲双胍片),因原政策限制,不能进入基层医疗机构销售,本次阳光采购后均可在家门口的基层机构就医取药,同时还享有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所有药品均能在社区使用。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药品的使用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还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开具药品的医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也必须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优先基本药物、有限四类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药物等。
此外,由于社区医疗机构的药房仓储面积小,社区有可能不会将全部药品配备齐全,但要求医联体范围内的慢病药品目录尽可能统一。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邓琦 吴为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