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不良资产处置与“债转股”
2017-03-22 编辑:
2017年2月2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下简称“《报告》”)。2016年是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公开发布的第八年,该报告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报告的执行和实施。《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态势已持续整整四年,逾期、欠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也快速增加。在风险频发,不良资产攀升的大环境下,处置不良资产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对于存量不良资产,除传统处置模式之外的创新处置方式也开始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处置方式逐渐成为热议焦点。本文系《报告》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课题组一.“三期叠加”背景下银行不良持续走高
2016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尽管如此,69.5%的银行家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仍尚未充分暴露,26.9%的银行家选择了基本充分暴露,只有极少一部分银行家选择已经充分暴露或尚未暴露。由此可见,大部分银行家都同意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尚未触及顶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将持续维持上升态势,未来的几年内仍面临较大压力。
图3-1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是否已经充分暴露
对于不良率暴露洪峰的时间,61.4%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1-2年,30.2%的银行家则认为暴露洪峰会出现在3-5年以后。
图3-2不良率暴露洪峰的到来时间判断
对于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58.7%的银行家认为主要由宏观层面引起。在延续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实体企业普遍出现周期性产能过剩,部分行业现金流萎缩,利润下滑。从过去几年情况看,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2%降至2015年的6.9%,积累的风险正在逐步爆发。根据近期的出口、消费、投资、工业用电量和运输量等数据,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仍较大,这都是银行业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31.1%的银行家认为不良贷款上升主要由中观层面引起,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爆发。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却又同时面临盈利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的困境,在宏观经济整体增速不振的情况下,流动性风险的不足会加速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前期过剩企业信贷大幅扩张,盲目多元投资、现金流链条紧张,累积了相当的信用风险。随着国内经济下行,这些行业开始出现收入增长乏力、投资回报下降等情况,迅速波及银行体系,银行贷款随之过度紧缩甚至冻结,造成不良贷款上升。
图3-3当前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哪些重点区域的不良率承压较大这个问题,各位银行家各持己见。总体而言,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问题承压较大,按照高低顺序依次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比例依次为47.9%、40.5%、36.9%、36.8%、33.5%、32.7%、26.2%。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钢铁、机床、汽车、电站成套设备、船舶、飞机制造基地。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转型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种种方面的差异,经济增长出现了急剧分化的趋势,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东北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了显著下滑。此外,2015年下半年以来,债券市场信用事件多发,其中东特钢事件引发市场对于东北地区企业违约的集中担忧,信用环境恶化,引起了更多银行家的重视。
图3-4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率承压较大的重点区域
二.不良处置方式向多元化、创新化发展
在银行业不良率普遍攀升的情形下,各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也逐渐丰富。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银行家选择使用依法收贷(72.2%)、常规催收(68.0%)、核销(49.3%)、重组(49.1%)等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资产。除此之外,还分别有25.5%选择了批量转让,15.6%选择委托处置,10.9%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5.1%选择不良收益权转让,4.2%选择债转股的方式。
图3-5目前使用最多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