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焦点 > 正文

【组图】【历史和国际的比较】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情况能否持续?

2017-03-20 编辑: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同业存单“量价齐升”何以结束?

  一、存单量价压力仍存

  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到李克强总理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的种种表态均表明2017年“去杠杆、防风险、抑泡沫”将成为主旋律。央行流动性投放的“缩短放长”、越来越明显的监管信号客观上抬高了资金成本,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水涨船高,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甚至超过同期限理财预期收益率,形成息差倒挂;然而,成本的高企却未能带来发行量增速的放缓,2月同业存单实际发行量更是到达1.97万亿元的历史新高,“量价齐升”的异常局面显示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紧张

  

【组图】【历史和国际的比较】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情况能否持续?

  二、历史的重复?

  1. 纵向比较:与2013年钱荒的对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次加杠杆总在“金融创新-潜在风险-监管严控-创新暂歇-新的创新-潜在风险-…”的轮回里周而复始,2009年实体加杠杆、2013年非标加杠杆、2015年股市加杠杆及2016年底开始的同业债市加杠杆莫不如此,过度加杠杆终究难逃监管。

  2013年年初,表外理财对接非标的盛行致使杠杆高企,M2增速远超目标;此后,李克强总理要求“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3Q13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这些与公开市场操作层面的“放短锁长”一起成为货币政策转向(由宽松转为偏紧)的标志,致使资金面开始出现紧张迹象,隔夜SHIBOR一度暴涨至史无前例的30%,银行间交易出现延时,债市、股市、实体均受重挫。

  

【组图】【历史和国际的比较】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情况能否持续?

  幸而,此后钱荒渐渐平息,原因有二:其一是央行有的放矢地释放流动性,且配合行政管控规范融资平台,理财产品、信托资产、表外业务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二是货币政策在“稳增长”的压力下终于转松(2Q1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变原有论述“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为“保持适度流动性”)、外汇占款回暖、时点性资金需求回落等缩小流动性供需缺口而债市的回暖则明显滞后于资金成本的回落,回暖时点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标好转时点一致,经济先行指标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

  

【组图】【历史和国际的比较】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情况能否持续?

  纵观13年钱荒的爆发,监管收紧只是钱荒的触发器,根本症结在于银行同业创新不断延伸的同业链条:同业负债作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主动负债的新形式,较被动负债更为灵活,但其明显的顺周期效应也使其具有稳定性偏弱、资金链条偏长等风险特征。将13年钱荒与本轮负债荒2.0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两轮杠杆高企中同业链条形式有所不同(13年超储对应非标;此轮超储对应委外),与此对应,链条被打破、超储回流时,债市反应也不同(13年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中非标占比下降带来债市资金面的宽松,债市走强;此轮委外资金回流则造成非银机构抛售债券引发债市调整);但尽管市场反应不同,本质上都是同业链条解开时所对应的最终资产的调整,13年是表外理财投向非标的规模缩水,16年底是大规模的债市踩踏,本质并无区别。

  

【组图】【历史和国际的比较】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情况能否持续?

  回顾2013年钱荒的平息,我们可以发现钱荒的结束归根结底有赖于央行投放流动性,而央行是否投放流动性取决于其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权衡,单凭货币政策去杠杆实行代价高、难度大,配合针对性的行政管控往往会促进杠杆的去化;至于债市调整的结束则有赖于经济基本面的回暖

  2. 横向比较:与美国的对比

  同业存单在国际上被称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Large Negotiable Certificates of Deposit,以下简称CDs),是常见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工具。虽然国际上大多国家不把CDs区分为同业存单及面向企业、个人发行的存单,但CDs多为金融机构持有。因此,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同业存单的发展情况,借鉴他国经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我国同业存单未来的发展

  以首创国美国为例: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的20世纪60年代,先于存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美国首先放开CDs的利率管制借以温和推进改革进程。推出初期由于高通胀推高市场利率、传统存款增速下滑致使银行转而依赖CDs主动负债等原因,CDs利率走势亦出现畸形走高,利率高点甚至高于最优贷款利率,对净息差产生负面影响,这与负债荒2.0有相似性。

  其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个人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表1)拉高储蓄存款占比,CDs常规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同业存单市场亦会趋于常态化,其用以弥补SHIBOR在较长期基准利率信号作用缺失的初始作用得以回归,而稳定的发行利率仅反映基准利率与发行方信用水平,如今的畸形走高只是利率市场化过渡状态的暂时现象

  以此逻辑分析中国市场,以6个月同存发行利率为例,在同存发行利率畸形走高前,发行利率基本围绕同期限SHIBOR上下浮动,去年年底开始两者偏差逐渐拉大,长期来看同存发行利率应回归到基准利率水平(图13);此外,不同类型银行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间存在信用利差,从可取得的最新数据(2016-11-30)来看[1],去年7月14日股份行同存发行利率是国有银行的1.01倍,11月30日暴涨至1.11倍,利差由2.85bp涨至34.99bp;07-14城商行是国有银行的1.07倍,11-30涨至1.15倍,利差由19.5bp涨至46.99bp;农商行则保持在1.15倍国有银行同存发行利率的水平,相应利差由42.01bp涨至46.46bp;长期来看,信用利差理应回落至正常水平。

  

【组图】【历史和国际的比较】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情况能否持续?

  3. 正常情况下同业去杠杆的逻辑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