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工程机械企业从默默无闻到拥有如今不可撼动的地位,得益于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二:其一,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产品;其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增加业务附加值。
保持较高技术投入。从小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公司在发展前期对产品由量到质的转变使其逐渐有能力与卡特彼勒抗衡,共同竞争市场份额。随着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趋于成熟,世界形成一股并购热潮,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一次调整。在行业成熟阶段,小松依然增加资本开支,加大研发投入,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技术投入下,小松保持着新产品持续推出的状态,逐渐提升产品性价比,使其在行业低迷时期依然能够保持价格优势。
在零部件上的优势,是其另一个制胜法宝。日本工程机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源自于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零部件是工程机械最具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部分。小松、日立建机等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商几乎可以生产全部的关键零部件,而且零部件品质优良、技术卓著,是其丰厚利润的重要来源,零部件的销售占到工程机械总销售的10%以上,在内需占比更高。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虽然也能生产优质的产品,但很多产品的核心部件依然依赖进口,降低了产品的利润率水平。
3.3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顺应需求相机抉择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日本工程机械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保持竞争力,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就是不断的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推动了产品结构优化,使高附加值产品的构成比重大幅度提高,从而实现盈利能力回升以及适应海外市场需求变化。日本工程机械坚持以液压挖掘机、小型挖掘机为其主导产品,此两种产品在日本工程机械产量比值一直保持在60%以上,出口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由于液压挖掘机、小型挖掘机的技术含量高,进入壁垒大,这也成为日本工程机械能够保持其全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挖掘机小型化趋势非常明朗。小型挖掘机以其小巧、灵活、多功能、高效的独特优势,日益成为土方工程应用的理想设备,用户需求不断扩大。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到工程机械发展的后期,挖掘机的家庭化属性显现。
1963年,日本生产的挖掘机中,抖容在0.6立方米以下的约占20%,0.6-1.2立方米的约占65%,大于1.2立方米的占比15%。从结构来看,以房地产需求拉动为主的中挖是主打结构。到1990年后,小挖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0%左右,到2000年到目前这个阶段,日本的挖掘机销量结构中,小挖的占比约为60%。
3.4 从消化吸收到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
日本早期也是通过引进技术积累。1930年日本第一次生产挖掘机,知道1949年,所生产出来的挖掘机是比较落后的,为了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日本先后引进了美国公司的技术,主要品牌包括Bucyrus-小松、P&H-神钢、Koehring-石川岛、Link-Belt-住友。Lorain-浦贺等。日本正规生产推土机是在二战后与美国技术协作发展来的,例如三菱重工和卡特彼勒、住友、日本车辆、神户神钢等公司和Internaxional公司合作。在随后的30年里,日本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好转,城镇化迅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技术积累让日本工程机械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化战略的不断实施,更加注意各市场的均衡。以小松为例,小松在世界各地区的收入大体上呈平稳趋势,只在中国有过一次大起落。这是由于,近年来小松主动缩减在华销售,规避不稳定市场的高份额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但是,实际上在2008年后走出危机的过程中,小松通过海外的全球化竞争体系,逐步恢复了盈利能力。
4 启示:日本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启示
4.1 我们当前所处在产业的什么阶段?
从日本工程机械发展情况来看,经历了从1955年到1990年左右接近50年的高速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5轮比较明显的投资周期(见本文第1.2部分),每轮投资周期都工程机械产值都走向了新的高度。从1990年后到2000年左右的10年中,经历了投资后周期,产业开始逐步萎缩,2001年左右,以小松为代表的日本工程机械企业也迎来了第一次业务挑战。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海外出口成了拉动日本工程机械企业的又一增长动力,随中国、南美、南非等市场的崛起,消化了部分日本国内企业富余的产能。从2000年后,日本工程机械行业也进入了成熟阶段,掀起了以7年左右为周期的存量更新时代。
回顾日本工程机械的几个重要时点,对理解我国目前工程机械所处的阶段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对比:(1)城镇化的阶段,城镇化建设是拉动工程机械最直接的动能;(2)工程机械产品的绝对销量维度;(3)保有量维度,保有量分为绝对保有量和相对保有量水平,基于投资规模的合意保有量是非常重要的考察维度。
(1)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潜力仍待挖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