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很多金融机构领导提到了“中国过度金融化”,并认为2017年需要打击这个趋势。
融360每天接到几十万笔用户提交的贷款或信用卡需求,最后能够从银行成功拿到贷款的不到几万笔,很大大部分人只能转向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股份制银行等非银放贷机构。我们国家有像工商银行这样的宇宙大银行,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线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但这些人仍然贷不到款。所以,从真实的市场上看,80% 的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不能获得金融服务的市场不是“过度”,而是“不够”。
持有“过度论”的人们的依据是,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比10年前翻了一倍,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利润接近所有国有企业利润的总和。这种速度和体量确实有点“过度”。
可另一个数据是,中国信用卡人均持卡0.33张,美国人均持有信用卡是2.9张(2016年wind数据)。在中国,有三分之二还多的成年人没有信用卡,尤其中国的农民几乎都没有信用卡。他们不仅也有需求买手机、买车、装修房子、出去旅游,还要需要买化肥,买种子,买机器用来继续生产。可是,他们并没有稳定打卡的收入,传统的征信数据几近空白。这也证明金融服务市场还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如果这说明不了问题,那我们再来深入看两组数据。一个数据是银行存款占GDP的比重。2015年中国储蓄率接近50%,占GDP总额一半左右,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我国的储蓄率不降反增,近10年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而2016年5月美国商务部(DOC)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储蓄率升至5.7%,为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储蓄率是美国的10倍。
另一个是数据是个人信贷占GDP的比重。2015 年美国的消费信贷占 GDP 比重为28.34%。央行2016年12月末,个人贷款在GDP的比重也差不多是28%,只是这21万亿的贷款里,购房贷款就占了19.14万亿元,消费贷款仅有1.86万亿,GDP占比仅为2.5%。中国的个人消费贷连美国的1/10都不到。
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把钱给了银行,银行用于个人消费者及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其实不多。
钱去了哪里?一是大客户,铁公基,二是在金融领域空转,然后才以高成本输送给了市场。现实中,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并不是找不到钱,只是通过一些“中介”付一些“通道费”才能拿到。
华尔街曾经有个故事。银行家的儿子问父亲为何非要自己继续干金融,当爹的什么都没说,只是让儿子去冰箱里拿一块生肉出来。儿子照做了。当爹的说你再把肉放回去。儿子又照做了。最后,银行家问儿子,你手上还剩什么?
对,一手的油。这就是资本为何会在金融圈内兜兜转转,而不是直接给到那些真正需要的人的根本原因。
另外,这个故事没有提到的还有两个现实原因:一是风险问题。银行不会以4.35%的基准利率贷款给一个没有任何信用记录个人或者并没有任何资产的公司,他用传统的方式没办法控制不良率,会亏本。但,银行的风控及产品体系又不允许他以20%的利率贷款给出去。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机会就来了。银行可以去投一个有其他金融机构担保的资管产品,面儿上就说的过去了。这个资管可以再去投一个由其他金融机构担保的资管计划,这又进一步转嫁了风险。一层套一层,成本层层提升,再到真正用钱人的手里时,年化就已经是10%几,甚至20%几。
二是成本问题。因为对接个人、中小微的服务成本过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本放贷给大企业、大客户,可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上来说,大企业、大客户多集中在国企、重工业、垄断行业以及房地产上。新兴、民营、以及逐渐蓬勃发展的个人消费贷款领域,单量不大,且服务成本高,对银行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这些领域在就成为了一些中介机构、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的地盘,这些机构的融资成本相对高了不少。
这种沉淀在渠道中的巨大资本价差,不仅造就了我国金融业在GDP中的高占比,其赚钱效应也导致了在金融改革初期“一哄而上办金融”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已经“过度金融化”,甚至需要就此将金融改革的大门重新关闭。
我们需要审视的,是金融改革并未触及根本。
两会再次强调“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也曾经用包子比喻供给侧改革:从需求侧做文章,号召人们买包子效果不显著。一看供给侧,问题来了,好吃的包子一个卖10块,除开运费、人力、房租、交完税才赚两毛。所以问题在于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出了问题,由于这个中间地带的扭曲,消费者买得贵企业还不挣钱。最后,他总结: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
中间是什么?就是资本、渠道、物流、人力、税收等中间环节。其中,资金资本对接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资金资本层面实行供给侧改革,就是减少中间环节,让资金去到最应该去的地方。
从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十分必要——放开金融牌照,用规则来管理而非身份限制,这样内部构成竞争后,金融机构的利润率降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去改革,还可以让融资成本也相应降低。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也能从生产力上为这场变革带来支持——高科技手段将取代传统的风控体系,降低风险和成本的同时,提高资金安全性及效能。比如人脸识别可以直接解决面签的问题,那么就不用人工去审核,节省了人力成本。比如一些大数据采集、分析,可以帮助机构建立全新的风控体系,减少不良率,同时也就降低了融资方的成本。
近几年兴起的移动支付、消费金融、互联网理财及借贷都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
金融是否过度,最终要看钱和人的联系程度。如何缩短钱和人的距离呢?这也是融360所一直追求的。从五年前成立至今,融360已与上万家机构合作,线上展示金融产品近400,000,累计服务用户5,000万人,平台累计申请贷款金额超过48,000亿元 用户获得贷款超过4,000亿。此外,融360还与多家征信公司、金融技术公司取得合作,建立了首个开放式“天机”平台,为机构审批提供了最便捷、低成本的风控体系。
银行应该多做小微企业、消费信贷,而开头并不容易。这是一场持久的努力,我们不能因为初期的表现而过早否定甚至结束。(作者为融360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本文相关推荐
什么叫过度金融化
企业过度投资的原因
中国银行金融市场外汇牌价
过度医疗现象
怡化金融科技大厦
钢贸行业过度授信
身体过度透支
金融服务网格化总结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
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防控
金融企业对成本的控制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缺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