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出身湖北麻城农家,1993年,中建三局在麻城开展扶贫招工,他被应招进入了建筑行业。那年他只有18岁,没有一技之长,可以说在这之前,他从来还没想过自己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去外面闯天下。
徐彬:
我那个时候就是想,我如果要能走出那个小镇我就满足了,如果到县里面找点杂活干一下我就知足了。
经过两年的培训徐彬成为了一名专业塔吊司机,目睹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徐彬对生活和想法也发生了变化。
徐彬:
到武汉以后,进入工地干我就想,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奋斗的目标,一定要留在城里面好好的干一番。
虽然来自于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徐彬并没有仅限于干好手里的活儿,在工友们休息的时候,他开始学习机械知识,文化知识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徐彬:
我在那看书他们说,你学这个有什么用,你把操作学会了就行了,那个时候我就埋头学习,他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那个,当时别人还是不理解。
从硬着头皮第一次爬塔吊,慢慢克服心理障碍,到可以轻松地欣赏窗外风景。随着城市的长高,徐彬驾驶的塔吊也从几十米上升到100米、200米甚至300米,在塔吊上,他见证着城市的发展,而他自己,同样也在快速成长中。
这些年,虽然一直跟着建设工地四处奔波,看上去和最普通的农民工没有什么区别,但徐彬不仅拿下了大专学历,还通过了难度较高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大型设备的维修、电路、操作、安装,他都样样精通。
2013年,在一次湖北襄阳汉江三桥的建设施工中,北岸的桥梁塔吊突然出现故障,吊钩上重达2吨的钢筋悬在200多米的高空无法动弹,徐彬没到现场就把问题解决了。
徐彬:
当时估计有三四千根线,一根线可能控制好多好多个点,当时我就怀疑有三个点的问题,我让他把三个点一查,刚好在第一个点上他就找到了问题了,把手一摸,线一拉,脱了,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一次的“电话问诊”,在中建三局里成了众口相传的佳话,徐彬成了名副其实的“设备专家”,这些年,他被调往各地参与中建三局的超级工程建设,无论是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还是国内的第二高楼天津117大厦都留下了徐彬的身影,如今他更是管理着价值上亿的建筑机械设备。
中建三局武汉中心项目经理邓伟华:
我们三局现在每年这个招收的大学毕业生4000个,“985、211”的,但是对于这样有实际经验的老同志。可能整个的这个,像他这样子有经验的同志,那是相对于这个新增大学毕业生来讲的话那是少得很多的。
徐彬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十大杰出农民工”、“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但即使再多荣誉加身,在妻子眼里,从事高危工作的丈夫每天都能平安回家仍然是全家人唯一的祈愿。
徐彬妻子:
看到下面那么高,什么都没有就是这样的那怎么不担心肯定天天担心的,心里想每次你的安全带都系好了他就说知道知道。要是中午吃饭的点没回,我一般打电话都问一下他。
从3月13日开始,经过5天的奋战,拆除塔吊的工作终于接近了尾声,工人爬到380塔吊的最顶端解开缆绳,吊臂最前端的第一二三节也被陆续拆下。卷扬机开足了马力,徐彬的徒弟王旺在地面等待着最后一吊的安全落地。
徐彬:
全部拆完,漂亮。
伴随着zsl380型塔吊的高空拆除工作顺利完成,武汉中心距离封顶竣工的日期又近了一步,而徐彬的履历上也将再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彬:
有时在车里往下看,这个房子就是我盖的,这个时候我觉得心里特别的舒服,虽然我们来的时候都是一片荒凉,但在走的时候,留下的都是繁华。
中建三局总经理易文权:
国家在扶贫攻坚,我们作为国有企业,理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为更多的农民工提供舞台。仅仅在国内有他们的舞台,有在海外,也同样有他们的舞台,我们希望是在国外也是,中国师傅带当地的工人战斗。
80后泥瓦匠变身“镶贴大师”年薪20万
建筑行业是一个农民工集中的行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建筑工人都是从事低端体力劳动。但是,随着城市高楼一起长高的徐彬,却从农民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专家”。武汉市镶贴工陶猛他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颇多启迪与思考。他从一名80后农民工泥瓦匠变身“镶贴大师”。
武汉市镶贴工陶猛:
砂浆的配比,然后这个水泥和砂的比例呢,一般按照1:3的比例就行了。打磨的时候要检查一下机器,刀片是否牢固。
在武汉市的一处家装施工现场,一家装饰公司正在录制一部地砖镶贴技术视频,用于培训公司内部的镶贴工人。随着客户对于家居装潢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等元素被更广泛的应用,考验着家装行业里泥瓦匠们的手艺。
武汉某装饰公司工作人员刘雯:
像陶师傅这一块的话,他根据自己10多年来的这样的一个施工经验,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铺贴的方法,所以我们要把这样的一个方法,更多的传授给一些新的经验不那么丰富的工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